介绍一下太原的概况?
行政区划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城市东西两侧被群山环绕,中间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城,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全市总面积6988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46公里。该市辖三个城区:程楠区、北城区和河西区;2个郊区:南郊、北郊;3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1个县级市:古交市。
历史渊源
太原是一座历史名城,古称晋阳。它建于公元前497年,是赵国的早期都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将天下分为36个郡,首次设立太原郡。此后,这里被称为太原。后来在北朝、隋唐时期,太原一直是历代重镇。在五代时期,晋阳是后晋、后汉和北汉的都城。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北宋。此后,他派他的兄弟赵光义在公元979年攻克晋阳,放火烧了整个城市,一代名城化为灰烬。982年,赵光义任命部将潘美重建太原城。就这样,直到民国初年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之前,太原原本是首都,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千多年。战争结束后,太原古城被多次更换。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这座古城终于重归人民手中,获得了新生。在漫长的历史中,太原曾以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而闻名。早在唐宋时期,太原就已经成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纹瓷”在国内独树一帜。元朝以后,太原是全国兵器制造中心。唐宋以来,太原的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明代,太原大南关的作坊和商店点缀着前所未有的盛况。古人曾赞其为“遮天蔽日,地脉纵横”。
地理资源
太原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铝、铅等。非金属矿产包括煤、硫磺、石灰石、石膏、耐火粘土、明矾、白云石、石英砂等。在众多矿产资源中,煤炭是最重要的。据检测,太原市煤炭总储量超过245亿吨。其次是铁矿,目前探明储量为654.38+0.7亿吨。石膏矿是太原市第三大矿产,以质地优良闻名全国。
历史和文化
太原也是一座历史古城,名人辈出:三国时著名的曹魏名将郭淮、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盛唐政治家狄、北宋爱国名将王之涣、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罗贯中、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傅山、 和中国* * *制作党的创始人之一高,都出生在太原或为太原这座古老的城市而生。 同时,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完美的造型、广阔的气势、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千千的中外游客。
经济发展
解放前,太原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在旧军阀阎锡山的统治和多年的战争下,这座城市变得破败不堪,人民食不果腹。作为北方工业重镇,太原解放前夕的工业总产值只有4000多万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原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太原的工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农业和乡镇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65438年到0994年,农业总产量达到15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8.48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各类农业机械一应俱全,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同时,农民从旧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共有乡镇企业48252家,从业人员29.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42%。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3127万元,总收入为11703万元。亿元产值乡镇11个,千万元产值村185个,千万元产值企业80家。形成了21个产业社区、20个专业市场和28个企业集团,为太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城市建设
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的城市建设可谓是突飞猛进。过去的低层住宅被高层建筑取代,宽阔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花园式住宅小区犹如珍珠。各种商业文化设施星罗棋布,让人目不暇接。如今,太原市拥有城市道路553公里,其中高级公路453公里,公路桥梁80座。有成千上万的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出租车穿梭在街道上迎接从南到北的乘客。城市燃气产能达到63.5万立方米/日,用户30.66万户,燃气用户1.21.4万户,普及率达74%。市民的住房状况日益改善。目前,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97平方米,水、暖、电、气、卫生设施齐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太原市商品房和安居工程发展迅速,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住房工程,25万平方米的房屋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受到了工人阶级的赞扬和称赞。
交通通信
太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早日使太原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重新扩建后的太原火车站,气势恢宏、设施先进,客运能力倍增,成为华北地区第二大客运站。太原站是山西最大的货物集散站。境内有石太线、南北同蒲线、太焦线、靖远线和太古港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有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成都、青岛、武汉、济南、Xi、石家庄、包头等城市的列车。太原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公路运输既客运又货运,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省内外的城市、乡村和名胜古迹。特别是太旧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部分通车,为太原经济腾飞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改建太原机场,使太原民航发展再上新台阶。从此大型客机可以直接在太原机场起降,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太原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更快、更方便。通信和邮政业发展迅速。目前,太原市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0.4万门,自动长途交换机达到3.8万门,本地电话用户达到1.2万户。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岛)建立了国际双边邮政业务。据1994统计,太原地区铁路、公路、航空客运量已达1620.6万人次,货场运量达98041万吨,邮电业务(开票)总额达3.06亿元。交通、邮电通信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太原的投资环境。
科学教育、文化和健康
如今的太原已经不再是过去单纯的重工业城市。随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太原的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末全市独立科研机构120个,工作人员14700人。有12所高等院校,48所中等专业学校,38所技工学校,228所普通中学,49所农业和职业中学,65438所小学+0,610和22所成人高校。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67个,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人。特别是人民文化娱乐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电影放映单位227家,剧院31家,艺术表演团体16家,文化馆11家,博物馆2家,公共图书馆7家,广播电台4家,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5440家。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歌厅、舞厅和夏季娱乐聚会悄然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各种商业、餐饮和服务业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全市共有商业零售网点20274个,集市224个,餐饮网点9456个。
改革开放
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把太原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是300万太原人民的共同心愿。自1991起,太原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省会和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城市。同时,太原也是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开放条件相对优越。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太原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参与国际磋商与合作,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就。截至1994年末,* *外资企业415家,当年出口商品供货总值50.7亿元,进出口总额7998万美元。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543.8万家,投资总额6543.8亿美元,合同外资70654.38亿美元。当年来太原的国际人士、华侨和港澳同胞人数为1.88万人。太原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贸易关系,并与英国纽卡斯尔市和日本埼玉县结成了姐妹城市。
改革开放让古城太原焕发了勃勃生机,21世纪的曙光正在向我们招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心带领300万太原人民,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太原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尽快把太原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