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地生活。——读《美国梦》

I have a dream. — Martin Luther King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推荐语里提到作者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于是我想,哦,好吧,作为入行刚半年的新手,我得拜读一下前辈大神的宏篇巨作。再一看,作者居然还是位历史学家,那这本书一定错不了。适逢川普访华,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异曲同工又不乏火花四溅——但不能否认的是,美国,最起码在某个历史节点上,曾经是伟大正确光荣的,而美国梦实际上是全世界人民***同的梦。那么,还有什么能比这本口述采访实录史书更好地为鉴呢?——无论是以史为鉴还是前车之鉴。

结果是我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不仅仅是厚重的历史本身——这本书是作者历时三年多、深度采访了三百余人后又精挑细选了其中一百人、集合而成的——更是普利策奖得主的专业水准和谦卑态度。对我来说,联系采访对象是一件苦差事,也是一件应付的工作。谈妥了,是沟通有方;谈不妥,一位不愿意反正还有下一位呢,天涯何处无芳草嘛。但这本书让我真切地认识到了我的错误,那就是,在是“采访对象”之前,他们首先是“人”。活生生的“人”。无论是出于居高临下的“俯视”,还是敬畏敬仰的“仰视”,都不如尊敬着地平等相待。

谈完了职业素养来谈点书本身的东西。首先我把目录附在下面:

自序

序幕

美国小姐

流动

上册

Ⅰ前进,向上游

老板

雇佣枪手,天涯歌女,漂泊的孩子,印第安人

幻想曲

Ⅱ哦,迦南之地

过去的抵达

两代人:父辈和子辈

如今的抵达

来来往往

Ⅲ在乡村

田野新迹

他们

金色西部的姑娘

山间播种

奖状

Ⅳ在城市

邻家男孩

老街旧邻

孤独

社区新况

下册

Ⅴ社会理想与个人梦想

美景

取胜

尽人事,听天命

母与子

Ⅵ履行职责

政治

关于责任的说教

编辑和出版人

Ⅶ年轻一代:观众和斗士

邻家女孩

毕业生

贫民区出身的姑娘

家庭画像

某种微笑

人到三十

尾声

丛林

列车

很有趣不是吗?这一百个人真的囊括了各个种族、各个职业、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层级,有出身贫寒的社工、也有生活优渥的医生,有中彩票而一夜致富的夫妇、也有琼·克劳馥和阿诺德·施瓦辛格,有曾经的罪犯、也有国际黑天觉悟会的成员。每个人完全可以代表一大群人、每个人又都只是他/她自己。或许这是这本书最发人深省的地方:一个人、一个个体——每天与我们面无表情擦肩而过的那种个体——到底有怎样多彩的生活、怎样离奇的梦想、怎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他/她,是活生生的人。

摘几段令我感触最深的话吧:

我认为这是全书对美国梦最好的表述。原因无他,既然是做梦,就总归要往前看的。

而这是全书对美国梦最好的总结。对个体而言,梦想终于拥有;对国家亦然。

最特别的说法。梦想并不源于虚空,它的花肥是个体的过去。

我的美国朋友曾说美国的立国之基是自由和平等,我问她倘若只能二者取一她会选哪个,她沉思了一会说:平等。每个我遇到的美国人都是这么回答我的。

的确,“梦”一方面代表着美好的希望,另一方也是种虚无缥缈的泡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这两句话相辅相成。毕竟梦想是什么,还要一个人自己来决定。生活的理想,不过就是理想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