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游览怎么安排?

【游记】乌镇之旅

打开中国的交通地图,找了一会乌镇,没找到。它不像周庄那样有一个鲜艳的红点来表明它是一个旅游景点。

我第一次知道乌镇,是看了一篇关于法国影星苏菲·玛索的报道,说她正在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抽空去了乌镇。看着她在水乡的笑容,我微微一震——我要去乌镇了。

我下定决心是因为我的好朋友鼓励了我,他去过那里,说值得去。这是一个没有热情和爱好的好心人给我的建议,所以我觉得真的可以接受。而且机会这么好。上海将举办APEC会议,放假五天。请一天假。

玩了一天,没想到发高烧了,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也可能是我离开了安静的一天,去重温前一天的快乐。

很久没有早起的习惯了,可能是因为很久没有出门了。突然,我发现久违的朝阳迸发出来,给地平线染上了玫瑰色的光泽。

到达指定的上车地点,非常拥挤。现在会享受生活的人多了去了。一路,一路金黄,不曾注意到,原来旅行是春天,一片绿,一片新。只有在四川的时候,我才看到这座农舍的壮观。但不同的是,四川的田野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像一块块厚厚的绸缎,而江南的田野镶嵌着一条玉带,那是当时的沪杭高速。在路的两边,我居然看到了芙蓉花,只有四川才有。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个江南水乡?我真的有点迷茫。真正让我觉得是在巴山和蜀水之间的不是马平川的地形!

要进乌镇,首先要过桥。一条东石河贯穿东西一个镇,一座廊桥连接南北大街。这座桥的名字“双源双桥”是你选择以水为生的原因。可惜不看这桥上有没有对联,就可能得到这个名字的出处。不过我觉得应该是这片水域在这里繁衍了世世代代的人,水是从源头来的,所以叫做“每一个源头”。每一个来源都可能有与财源重合的意思。廊桥的名气是由美国大片《廊桥遗梦》引发的。突然,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许多具有古老韵味的桥梁和屋顶。我在武夷山见过廊桥,叫“花嫁”。应该是我女儿出嫁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座有飞檐的双桥,但不知道为什么桥的中间分成了双桥,还有木雕的窗户,可能是现代交通“人行道”的古典版

双桥下是“财神湾”,几亩见方。由于今年秋天少雨,吴鹏的船吃水很浅,停泊在财神湾,仿佛在等待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朝西望去,桥两边的人都睡在江上,青瓦白墙,没有一只小船在水面上荡来荡去,显得宁静祥和。

过了双桥,我来到了财神湾附近的“香山馆”。一排黑色柜台,天花板上挂着木制招牌,原来是一家药店。

柜台上挂着几包中药,随风摇曳,靠墙一溜的小柜子抽屉,一看就是装中药的。一转身,看见一把铡草机,一张桌椅,几幅黄色字画...药店本来就有一种药香,叫它“香山阁”再合适不过了。只是呆了一会儿,没闻到。也许是时间长了,消失了。就是那块斑驳无色的白色木质招牌,却仿佛经历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正静静的享受着古镇经久不衰的魅力。

“香山阁”药店旁边有个茶馆。路上看了一篇关于乌镇的介绍,说里面的熏豆茶很有特色。你看这家茶馆的水标上有这个颜色的茶,还有一种茶叫锅巴茶。我想当我回来的时候,我可以坐在这里看日落,休息一下,在这里喝茶。那时候一定很愉快。

西行,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巷,两排木门。巷子里的石板路很平坦,没有高一尺低一丈的担心,但我确实低头看到了一个古代铜钱形状的排水孔,很有创意。这里的先人恐怕没有“士农工商”的失落感,而是赞美金钱的魅力。木门后的人自带茶蛋、玉米芯、臭豆腐来买,所以一路上,闻着味道不一样,但又急着要看“百床亭”,所以没时间吃饭。

“百床亭”名存实亡,没有百窗,但每张床只能用简单的“漂亮”来形容。简单来说,他们一点都不简单。一个妹子的床,有两层,是一张凤凰展翅的床。我想主人曾经用香囊装饰过,周围的窗帘克制着姐妹们的私下言语和笑声;外层放在衣柜里,真的是“以人为本”,方便女儿家换衣服。还有一张嵌入骨头的床。不用说,窗上的雕花,虽然颜色已经脱落,但仍能让游客惊叹其昔日的辉煌。木质床架上,嵌着一个骨纹,好像是一个故事。这不仅仅是一块骨头。睡在上面太可怕了。能安全吗?

“手工作坊”有着不一样的热闹。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织布纺线。这些都是你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的东西,但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外婆的编织程序(现代人的通病,什么都讲究),就是右脚,右手,梭子,左脚,左手,梭子,就,于是我大着胆子甜着嗓子问外婆让我试试。当地的民风真是够淳朴的。我应该用六个步骤来回答每个请求。我对自己的手脚还是很有想法的,但是梭子会很惨。乍一看,我只是把鸭子赶上货架,逗自己笑,算是编织了两个家常便饭。在一边,我看到一个老女人在纺纱,但我左顾右盼也没发现节目。看来她属于百事通的范畴。老婆婆也好心让我尝尝。她很得意地坐在纺车前,可是右手一摇纺车,左手的棉线就断了。几经折腾,她左手还拿着一团棉花,右手还能自由地握着把手。好像没有一段时间的练习是听不到嗡嗡声的。走出车间,老奶奶们操作都很快,然后就拥挤了。

一路上人还没到,先闻到一阵酒味。柜台和香山馆的一样,但是架子上有一坛红封的白酒,靠墙一溜。边上几张八仙桌旁,坐着正在喝酒的先生们,伙计们的轻重缓急就像在唱一首水乡小调。当我抬头时,我看到了“公共卫生和不良商店”的号码。看这里生意红火,好像一直是从古代过来的。一听说有免费品酒,就凑在一起去后面的酒铺。在一个回廊前,有一个阿姨在卖“阿姨的蛋糕”。吃惯了上海精致小吃的人,不太喜欢这种简单的食物,但又想新鲜,买几个尝尝,也算是品酒的缓冲。味道真的属于地方风味,也许是面粉和芝麻粉的混合物,但是尝过了。来到酒楼,只见两个巨大的酿酒缸,酒味醉人。我怕时间长了会失去立足之地。这里的人真好。他们一点也不吝啬葡萄酒。他们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了一大桶酒。这个大桶可以用来洗澡,但是不知道白酒浴有没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一小杯三钱,一口酒一直沁人心脾,连不喝酒的妈妈都说好喝,突然发现我们家还有个酒仙。这种酒叫“三交酒”,是由白米饭、白面粉和白水制成的。

从“公坏作坊”的后门,我看到一块蓝色的印花布从一根五六尺高的竹竿上倾泻而下,轻盈地舞动着。姑娘们对这里的花很留恋,三五成群的在拍照,而男的却站在一旁看着,不愿意凑热闹,也许是因为不喜欢这个姑娘家的花里胡哨,不愿意沾染;可能是欣赏美景,不想表现出来。我就跳了进去,摸索了几个形状,留下了几张漂亮的图像(还没显影,不知道效果好不好)。我突发奇想,举起两块手执布,当作舞台上的袖子。可惜我当“水里的照片”少了点风度。这是晾布场,位于车间后院。往前走,绕过几个大厅,来到前面的展厅。我对这里的街道并不陌生。它们中的许多在上海的商店里出售:蓝色印花的衣服、包、雨伞...我一扭头,看见一把蓝色印花布做的团扇。风扇上,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他走上前看了看。在他旁边,有一张取款单,上面写着:“自行车,你看看车底。”“底”这个字很奇怪,可能是通用名,或者是吴侬软语的音译,所以这幅画可能有点老了。仔细看看那两个原本是当自行车轮子用的大蒲扇。蒲扇上的折痕真的很像自行车的钢丝,真的是一种童趣。根据铭文,我猜这幅画可能是朱屺瞻的作品。从简约、质朴、清新幽默的角度看,感觉有点像丰子恺的画风。反正我很喜欢,就买了一个,拿在手里轻轻摇了摇,脸颊上顿时出现了一阵凉风。这把扇子摇走了中午明媚的秋日阳光。

出了“蓝印花布作坊”,我们继续向西。已经是中午10点了,巷子边的人们开门迎客,吸引游客品尝她的水乡菜。我们走进一所房子,朝里看。临水的窗前摆了三四张桌子。虽然每张桌子都很挤,但是很悠闲。我们的聚会没有地方了,我们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

巷子蜿蜒向前,一眼望不透。这可能就是魅力所在。走了一会儿,来到一个热闹的地方。两扇门进出,入口处挂着“茅盾故居”。大家都是偶然从这个镇上出来的,但是我听总督府的老人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太子阅览室(明太子和昭和太子都想去找,但是没有踪迹)。历史上有名的有两位院士,十几个学者,几百个孩子。这是卧虎藏龙之地。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不羞于推崇“商业”了。原来这里挖一块是汉土,一把是明水。整个小镇承载着千年文化,虽然没有苏杭那么雄伟,但江南文明不可或缺。这样一个优秀的小镇,因为偏僻和淳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为小镇增添了一系列的辉煌。

“茅盾故居”的纪念碑比里面的房子更引人注目。毕竟“茅盾”这个词远比早期的办公室更有意义和启发性。一路从介绍茅盾生平的大厅到他的书房、厨房、饭厅,桌子是普通的桌子,厨房是普通的厨房,猜测着这位大作家面对这些留下他童年的地方该作何感想。

从茅盾故居的出口出来,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大家的旧居居然让我无法呼吸。应该被一个文人的过去,一个文人的灵魂所震撼!.....这边的恍惚还没结束,那边却引起了我的好奇。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我看到了一头的“林家店”。两地的距离比我想象的还要近,仿佛翻一页《林家小店》就能到达。店铺很大很亮,可想而知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煞费苦心的在这里加盟商顶。只是“林家店”变了东西,人也变了。没有给上海难民的“一元货”,有的是给上海游客的工艺纪念品。没有林老板的算计,就有林老板不曾有过的大量财富。

出了“林家店”,向西走了十几步,眼前豁然开朗。被江南小镇的拘谨和束缚所压抑的心情,豁达了。前面一片空地,好像是当地人用来集会的。会场右侧是“秀珍观”,应该是这里最宏伟的建筑了。大门是16门雕花木门,门前有一根五六十尺高的旗杆。大门左右两侧有几十米的红木游廊,门廊和旗杆下挂着这一行红灯笼,给这个平淡的水乡增添了几分美感。“定真观是江南三大名观之一,与苏州的玄学观齐名。但在此观前,很奇怪的是没有挂牌匾,却挂着一个大算盘。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是警告人们不要计算太多,还是提醒人们多为自己打算?

确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进去之后发现了更可笑的事情。“观”要宣道,却是供奉菩萨的。想必,这是一个和平的地方。既然所有的宗教都宣扬善行,那我们就合二为一吧。观中无香,无僧,但仍不乏善男信女在佛像前膜拜。几尊崭新的彩粉菩萨,没有金身菩萨那么雄伟,却与墙上的水粉《太后行旅图》相得益彰。

从“修真”这个概念的后门拐进去,就进入了“夏日通山翰林第”。江南的宅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前有厅堂,后有回廊,左有桂花树,右有芭蕉,尽显江南园林的风光与雅致。正厅里有一套红木家具一字排开,散发着深棕色的远方的光。随着别人的声音,他们抬头仰望。从牌匾两边的墙上看,有两个木台阶,上面放着两个红漆盒子,上面写着两个金字“圣旨”。主人肯定是享受了皇家的宠爱,但是敢表现出善良和美德,就有点奇怪了。夏通山是清朝的一个官员。从介绍中得知他曾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在杨(乃物)白(大白菜)案中为朝廷效力,使冤案昭然若揭。

“夏通山翰林第”的正门就藏在秀珍观的回廊后面,所以出来的时候就来到了秀珍观的外场,不过现在人多了,秀珍观对面的戏台传来了竹丝声。一群当地的农民老奶奶聚集在舞台前,津津有味地听着桐乡花鼓戏。我也上去凑热闹了,但是什么都不懂,这个舞台值得一尝。舞台底部有两米高,中间有一扇黑色的门,应该是上台的地方。你不能站在离剧院太远的地方。站在六尺开外就是第一排,前面的空地连接着两边的街道,不会因为舞台而挡住客人的通道。舞台的三面都有雕花木窗,窗后是秦丝的座位。台上的歌手应该是个50多岁的老人。浓妆没办法遮住眼角的鱼尾,却演了一个生角。这应该是一部才子佳人的戏。只有环顾四周,一个“祖母和一个美丽的女人”才能在幕后增光添彩。小镇是古老的,戏剧也是古老的。没有年轻人的追求,老人们闲来无事只能自娱自乐。再看戏台屋顶,两个飞檐形似秋雁南飞;然而屋檐之上,却有一位武术家,背上插着一面旗帜,仿佛一场“三英大战吕布”的精彩戏码从舞台上达到了天空。这边丝竹未定,那边锣鼓喧天。演出在哪里?

我在寻找西方的声音。锣鼓声是从一个房间里传出来的,里面黑洞洞的。挤进去仔细看。原来背光的地方有“皮影戏”。这是第一次看皮影戏。前面挂个白布,左右两棵树,就是一套。过了一会儿,锣鼓喧天,主角出现了。一个是孙悟空的,一个是魔鬼的。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就免去了对话的麻烦,老的只是看热闹。过了一会儿,孙悟空和魔王换了身体。一个是鹤,一个是蛇,打得很凶。最后孙悟空赢了(意料中的结果)。此时,鹤在树下悠闲地梳理着羽毛,姿态轻盈而生动。这部剧的时间很短,只有五分钟,却让我领略了别样的风情。

我最近身体不太好。没想到走在这里的感觉这么奇妙。我一定在大城市住了很长时间。老话说,离地球太远了。现在踏上这片土地是一种解脱。

看了七八年乌镇的风土人情,还没吃过午饭。根据旅游手册的介绍,乌镇有不少传统美景。找一家餐馆,然后上楼,似乎不错。这时,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只有几张桌子上堆着剩菜,但吃饱了的人似乎还没有尽兴,还在聚在一起聊天。我们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来点了食物。红焖羊肉、三宝酱鸡、荷叶粉蒸肉当然要来了。问店家怎么卖的,店家说你们两个可以要半斤羊肉,半只鸡,一个荷叶包,一个时尚素菜,开阳野花,一个汤。点了一份刺鱼豆腐汤,18元一大碗太多了。我正嘟囔着,听到店家说10元。想得真周到。食物味道很好,尤其是羊肉和汤。10元的汤比18元的少不了多少。吃了一碗饭,还想要一碗。店主一边忙着收拾隔壁的桌子,一边对隔壁的一个弩兵说,你自己去装吧。你看,这里的民风够淳朴的。

对人民来说,食物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东西嚼,就觉得世界对我来说至高无上。此时,我们已经到了小镇的西端,过了一座“应家桥”,参观了桥头的鲁格。“访禄阁”是一家茶叶店,比“财神湾”的茶叶店大很多。房间里挤满了喝茶的客人。看到门口对面坐着两位女士,应该是游客。一个人面前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无柄杯,里面放着两杯茶,一白一绿,挺好看的。绿茶里面有豆子,应该是熏豆茶,但是白色的像发酵的酒,所以猜不出来是什么。我问了这里的茶医,她指着挂在门口的白皮告诉我是酥油茶。这才看清楚,这个“皮”原来是挂在门口的锅巴。回头一看,两位小姐已经走了。不知道是中午吃多了还是不喜欢这茶。两杯白茶绿茶只动了一点点。

走了一会儿,几家店铺都显出了浓浓的商业气息。一路走来,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装裱店...不经意抬头看见一个大大的“当”字嵌在一面墙上,应该是当铺。往前走,双手举过头顶,刚好碰到“当”字的底边。不禁感叹很有格调。从典当行的狮子头钉门走进院子,来到了这家名为“汇源典当”的典当行。一排两米多高的柜台威严地矗立着,想象着那位鼻子上戴着眼镜的老先生不苟言笑的脸,更加阴森可怖。柜台的高度和柜台上的木栏杆是防止老当当人抢钱的防范措施。现在,我也可以走进内厅,看一看这个密密麻麻的店里有什么。从侧门绕过去,看到柜台前每隔三尺就有一个窗口,是收货给钱的地方。一群孩子占据了这些地方,用手在桌子上打鼓,有些还不够威严。他们只是用脚踩了一串音。现在人们只能从一些老戏里看到典当行的场景,但它毕竟是过去财富的象征,所以才吸引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去模仿店里收当铺老板财物的情况。这时,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分四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挂着汉字;第二第四行挂着数字。看看旁边的介绍。据说这是“潮牌”,是典当行用来计算当票有效期的,但这里是用中国几百个姓氏的排列来计算日期的。或许是中国书法的基础教材。“赵、钱、孙、李”是必修课,就像我们口中的“甲、乙、丙、丁”。

时间不知不觉就随波逐流了,我的一日游也要结束了。我沿着河的南岸往回走。南岸没有北岸的喧闹,只有千年青石路和上面的回廊。许多游客坐在门廊上,悠闲地看着水或呼吸,或思考他们的担忧。那边有十几个老人,坐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讲着他们的老故事。我真羡慕他们的悠闲。我想老了以后找个这样的地方,和朋友们到处讲故事。你愿意来吗?

后记:

我花了一周时间写完了《乌镇游记》。毕竟这次旅行是快乐的,所以留下来的也是快乐的。

不过游览过程中有点遗憾:没有像文章开头想象的那样在夕阳下喝茶;在蓝印花布作坊拍的照片也曝光了,有些地方如余留良钱币博物馆、江南木雕博物馆印象不深,所以没留下墨迹;我并不是靠水走近这个古老的水乡的。我们需要在这里慢慢品味,就像分组看四幅水粉画一样。四季,即“春”、“夏”、“秋”、“冬”,景色和意境必然不同。一点点遗憾能让我更多的用想象力去思考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