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的由来
而立的出处是:《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ér lì,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通俗来讲就是30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相关知识
而立是古代汉族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
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