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场的雪是怎么造出来的
大部分户外滑雪场都非常依赖人工造雪,一条1000米的5S级初级滑雪场至少需要1.8万m?的雪。所以大部分滑雪场都建在自然湖泊和水库旁,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大部分雪场在雪季开始的前一个月就需要用造雪机创造雪场的基础,最后等到自然降雪后才能开门迎客,而等游客开始玩的时候,雪道又成了快消品,每天都需要不停的造雪和维护。
普通的人造雪是“雪炮”式造雪机制作的:
1)利用高压空气将水流打碎成细密的雾状喷出,水雾遇到冷空气,就会在落地之前快速凝固成为冰晶。
2)开大型压雪机,把雪压瓷实,再造雪再压雪,如此反复几次。
滑雪比赛例如冬奥会用的是“冰状雪”后续步骤更为复杂:
1)比赛前夕,压雪车会将雪道翻开,雪块打碎,形成约40厘米的疏松雪层。
2)再用水炮对雪层进行注水,同时反复翻、压、搅打均匀湿雪,以确保冰状雪的雪层厚度一致。
3)最后再检查有无大的孔洞后,快速将赛道压平。
人造雪和自然雪的区别
自然雪是大气中的水汽凝华形成的固态降水,它的结构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绝大多数呈六角形,主要分为柱状、片状和星状三种形状。由于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变化,自然形成的雪花呈现千万种不同的形态。完全一样或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而人造雪是用相同的模具流水线似的制造出来的。最常见的人造雪是把高压水泵中的高压水与空气压缩机中的高压空气在双进口喷嘴处混合喷出,高压空气会将水分割成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在寒冷的空气中会凝固成冰晶,这些冰晶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水汽接触,然后晶体会生长,这个过程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冰晶去自由生长,因此人造雪大部分的颜色为白色、不透明,形状上近似球状或圆锥形,星状和多枝状的形态很难形成。
虽然天然雪和人造雪在晶体结构上确实有差别,但他们都是水小的冻结形态,现在的造雪技术已经把雪道状况呈现得一致
自然雪花偏扁平,落地后会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积雪孔隙率高、密度低、硬度低,非常松软;人造雪形状上更立体,是近似球状或圆锥形的密实晶体,形成的积雪孔隙率低、密度高,硬度和强度等力学性能都优于自然雪。
人造雪滑雪场的优点
由于人造雪的物理性状稳定且统一,在雪场的压雪、平整等一系列加工之后,比自然雪更容易形成物理性质一致的雪道。
人造雪比自然雪更“抗造”,特别是滑雪比赛场地雪道的抗压性和抗冲击性有更高的要求,人造雪无疑是更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