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霆被杀细节:张学良掷银元三正三反,以西瓜为号,杨脸色惨白

张学良晚年提起杨宇霆,如此说道。

对于父亲张作霖信赖的老部下杨宇霆,少帅张学良充满错综复杂的感情,他亲自下令枪杀杨宇霆,一手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杨常事件”。他又怀着满腔愧疚与歉意,在杨宇霆死后照料其家人。

年迈的张学良提起杨宇霆,怪自己悔不当初。 可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张学良做出那样的选择,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智囊”,张作霖很看重他,但张学良不喜欢。

说起张作霖和杨宇霆的相识,实际上还有一番曲折。辛亥革命时,张作霖为虎作伥,挤走革命党人蓝天蔚,诱杀进步人士张榕,深得清廷赏识。一时间,在奉天府,留洋学生、进步人士成为张作霖下令捕杀的对象。

1912年张作霖去拜访参加南北军界统一会议的成员刘德权,杨宇霆是刘德权的同学,正好在他家中,杨宇霆知道张作霖正捕杀学生,于是赶紧匆忙收拾,准备离开。

当杨宇霆踏门而出时,张作霖正好走进来,他看了杨宇霆一眼,没有说话,直奔刘德权面前,笑着和他说道:“这不都是你的同学吗?你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走,我们奉天讲武堂就要开办,都要用他们,军队没有教育哪能行呢。”

刘德权并未对张作霖有任何承诺,只是虚与委蛇,对于张作霖乱世混战,依附权贵的做法,刘德权不齿。

这是张作霖、杨宇霆初见,他们对彼此都没有什么印象。 直到三年后,张作霖在街上看到一支整训有素的部队,一番打听后,他才得知原来这是时任奉天军械局局长兼军械厂厂长的杨宇霆的卫队。

张作霖专门找到杨宇霆,希望杨宇霆能为他所用。 而当时萦绕在张作霖心头的,有冯德麟、段芝贵两大烦恼,他想除掉二人,却苦无办法,杨宇霆为他出了个好主意。

张、冯家族是当时东北最为显赫的两大家族,辛亥革命爆发后,东北保皇派就是靠张作霖、冯德麟负隅顽抗,当时,张作霖被任命为民国陆军二十七师师长,而冯德麟则被任命为二十八师师长,二人平起平坐。

当张作霖发愁怎么挤掉冯德麟,独掌大权时,袁世凯又派来了段芝贵。

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干儿子,靠着巴结袁世凯,一路扶摇直上,1915年,为更好地掌控东北地区局势,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不久即兼巡按使),节制吉林、黑龙江两省军政。

段芝贵来到东北后,掌权又捞钱,冯德麟、张作霖都对他十分不满,袁世凯甚至还想把奉天的“灵魂人物”张作霖派到其他地方去,张作霖拒不接受任命,一直留在东北。

为了将段芝贵赶出东北去,张作霖绞尽脑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杨宇霆,杨宇霆也不负所望地为他献上一个绝美的计策。

1916年,冯德麟邀张作霖吃饭,席间提出如何把段芝贵赶出去,张作霖假装询问办法,冯德麟的办法是:

听完冯德麟的话,张作霖毫不犹豫,立刻答应,他心满意足地笑了,因为这正好是杨宇霆料到的。

张作霖先告诉段芝贵,冯德麟要对付他,吓得段芝贵六神无主,张作霖再给出他“走”的主意,段芝贵二话不说,带上搜刮来的钱财仓皇而逃。

段芝贵快到车站时,冯德麟部下到了,要求扣押段芝贵,这时负责护送他的张作霖手下前去与冯德麟商议一番,当然,商议也是商量好的,最后,段芝贵的钱财、军火被扣留,人匆忙逃回北京,向袁世凯告状去了。

这时,在段芝贵的心里,冯德麟是对付他的人,而张作霖反而是帮助他的大好人,在袁世凯面前,段芝贵必然为张作霖说好话。

袁世凯一声令下,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兼巡按使,大权在握,而冯德麟则任命为军务帮办,居张作霖之下。

杨宇霆的良策,让张作霖一箭双雕,从此,杨宇霆深得张作霖重用,他自己甚至以“皇帝与宰相”自勉。

张作霖主政东北时,长子张学良正年轻,杨宇霆与常荫槐二人是张作霖的左右手,大权在握,眼里根本放不下和他们差了一个辈分的张学良。

所以父亲张作霖在世时,张学良就一点都不喜欢杨宇霆。

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他的离世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虽然杨宇霆心不甘情不愿,但张学良还是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杨宇霆、常荫槐仗着自己曾辅佐张作霖,居功自傲,一点也不尊重掌权的张学良,他常以执父自居,对张学良动辄训骂,张学良每次想向他询问一些情况或者意见时,杨宇霆总是十分敷衍的回答:“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

那时张学良惹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杨宇霆就直接冲到张学良卧室门外,使劲揣门,高声叫喊:“我是杨麟阁(杨宇霆的字), 快起来, 有公事。”

待张学良披着衣服出来,还未说一句话,杨宇霆直接劈头盖脸大骂:“ 老帅在世时可不这样,混账东西,你若这样,东北的事能干好吗?”

张学良被骂急了,罕见地回骂一句:“我干不了,你干。”

对于张学良的多次任命,杨宇霆要么不接受,要么根本不理睬,直接回:“我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了。”在张学良面前,他丝毫没有部下的样子,整日在杨公馆接待各处官僚,指责张学良的政策。

常荫槐与杨宇霆无异,对张学良总是颐指气使,有一次在会议上,常荫槐当着众人的面,公然辱骂张学良:“鳖犊子, 你懂个屁。”

杨宇霆、常荫槐二人自以为自己德高望重,根本不听张学良的话,很多事情都自己做主,对张学良是“先斩后奏”。东北各地的元老们敢怒不敢言,只敢偷偷向张学良进谏。

皇姑屯事件后,考虑到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张学良希望通过“东北易帜”延缓国民政府进攻,稳定东北局势,蒋介石也极力争取,张学良下定决心要“易帜南京, 统一山河”。

但此时的东北暗潮涌动,杨宇霆、常荫槐坚决反对,因为一旦易帜,他们的权力会受到影响,利益会受到损害,为实现目的,二人甚至带头煽动、谩骂张学良。

即使如此,张学良还是漫过重重阻碍,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全国通电易帜,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蒋介石保留了张学良在东北的权力,任命他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可在中央代表和东北代表合影时,杨宇霆夹起皮包,径直离开,公然驳张学良的面子。

杨宇霆的倚老卖老、肆无忌惮,实在让张学良不能不忌惮,但还不至于让张学良动杀心,刚刚执政的张学良势力不算强大,确实需要仰仗杨宇霆的辅佐,所以虽然他们积怨已久,但张学良对杨宇霆一直还算恭敬。

可杨宇霆偏偏贪心无度,一直在试探张学良的“底线”。

1929年1月上旬,正逢杨宇霆父亲过寿,好友建议不需要大操大办,吸引人的注意,杨宇霆不同意,坚持大肆操办,寿宴邀请了各路官员,几乎无人不知,轰动全城,各地官员都准备重礼,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也前来贺寿。

张学良准备了30根金条,以及两万块崭新的银元,与夫人来到杨家,他走近客厅,随行的副官大喊:“总司令到......”

按道理,张学良主政东北,算是东山省的头号人物,他的到来理应引起轰动,可副官喊完后,许多人只是坐在原位看了一眼,甚至连站起来的意思都没有,各自继续各自的聊天,旁若无人。

连张学良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受到如此冷遇。

张学良于凤至夫妇进来后没多久,杨宇霆就到了,他刚走进客厅,众人都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直到杨宇霆示意众人落座,大家才坐下来。

对于张学良于凤至夫妇前来道贺,杨宇霆视若无睹,甚至都没有走上前握个手,只是象征性地说了一句:“你们先找个地方歇一会,吃过饭再走。”说完就去招呼别人。

杨宇霆这种态度,无异于打张学良的脸,实在是有些“侮辱”,张学良在杨家待了不到一刻钟,便打道回府,一路上一言不发,极力克制生气暴躁的情绪。

历史 上功高盖主最终不得善终的人比比皆是,更何况,杨宇霆从一开始对张学良就不友好,两人的矛盾累积许久,杨宇霆一次次的行为实则在戳张学良的逆鳞。终有一时,张学良会再也受不了。

从杨家回来的当晚,张学良心情一直不好,直到拂晓,他再也忍不住心头怨气,和夫人于凤至提起过往种种,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动了杀心,但尚在犹豫之中。

而接下来,杨宇霆做的一件事最终将他自己推向末路......

“东北易帜”后,杨宇霆、常荫槐仍想将更多的权力抓在手里,他们直接去找张学良,要求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张学良觉得应上报南京政府,再从长计议。

杨宇霆、常荫槐根本不听,纠缠许久,杨宇霆直接对张学良厉声说道:“别跟我咬文嚼字的,说那些没用,赶紧签字。”

当时的情景,二人根本没有将张学良的意见放在心上。为缓和气氛,张学良只说等晚饭后,再签字。

杨宇霆、常荫槐前脚刚走,张学良生气摔了杯子,对夫人于凤至说:“大姐, 二贼欺我太甚。”

为宽慰张学良,于凤至劝他: “古人在遇难事时,以卜决疑。今日不妨卜上一卦,听从天意吧。”

张学良拿出一块银元,对于凤至说:“我向高处投掷三次,如正面全朝上或全朝下,就是天让我杀杨、常。”

于凤至站在一旁看,张学良一连掷三次,银元都是正面朝上,张学良长叹一声说:“天要我杀掉二贼。”

于凤至表示,银元可能两面重量不同,张学良听了于凤至的话,又投掷了三次,结果正面全都朝下,他只叹天命如此:“天要我杀掉他们啊!”

张学良叫来卫士长高纪毅,让他提前埋伏在老虎厅,那里陈列着汤玉麟赠送的两只老虎标本,所有叫老虎厅,张学良说: “我给你命令,立刻将杨宇霆、常荫槐处死,你率卫队执行。”

高纪毅挑选了几名体格强壮的卫士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安排其他人,做好警卫任务。

按照规定,进出帅府的人都不准携带武器,当杨宇霆、常荫槐向来专横,每次来张学良府邸,都不交出武器,不过警卫连都被安排在较远的驻地。

晚饭过后,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按照约定再次前来帅府,得意洋洋地喊张学良,屋外的侍卫先解除了二人随身武装队,然后传递消息给屋内的张学良。

杨宇霆、常荫槐正叫嚣着让张学良赶紧签字,张学良问:“二位话说得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渴了?”

“是有点渴,可我不爱喝水。”杨宇霆骄横地回答。一旁的常荫槐又说:“就是想让你赶紧签字。”

张学良让侍卫去楼上拿西瓜,给他们吃,侍卫离开,又在楼上喊:“西瓜还在楼上冰块里镇着呢,夫人正在洗澡,我实在不方便进去。”

张学良转身对二人说:“二位稍等,我去拿。”随即离开老虎厅,而这就是动手的信号。

张学良一离开,老虎厅的门就被打开,提前埋伏好的卫士们冲进来,把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按倒在地上,高纪毅大喊:

杨宇霆、常荫槐吓傻了,脸色惨白,面面相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再也没了刚才的无理之态,卫士朝着二人连开数枪,对张学良颐指气使的杨宇霆、常荫槐就这样命丧于此。

这就是著名的“杨常事件”,这天,是1929年1月10日。

杨宇霆、常荫槐死后,张学良写好通电,一个发往南京国民政府,一个发往东北军政两界,对外宣布二人死讯。

此外,张学良吩咐部下,给杨宇霆、常荫槐的家人各自送去一万元抚慰金,并指示“杨、常被处死后, 不株连任何官员。”这才让很多官员都放下心来。

杨宇霆、常荫槐死讯传出后,各地都惊讶无比,二人都算是重臣,手握大权,没想到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被处决,借此一事,张学良立威东北,再也无人在他面前跋扈专横,而他也很快稳住东北局势,让“杨常事件”不再产生更大的影响。

关于杨宇霆的死,成为后人时常谈论的事情。

有人说,杨宇霆确实该杀,他贪心膨胀,野心太大,只有杀掉杨宇霆,张学良的威望才能提高,事实证明,他也确实达到“立威”的目的。

也有人说,杨宇霆不该杀,他辅佐张作霖、张学良两代,手握大权,他的死给东北各方面都会带来影响,况且张作霖逝世未满一年,诛杀老臣,实属不该。

对于杨宇霆之事,张学良心中也很复杂,他几乎挂怀了一生。

做出处决,绝非一朝一夕突然决定的,是各种外因、内因、时间的积累,他有原因,也有懊悔,有歉疚,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代表天意的银元,感叹道: “我不大迷信,可我对这个事儿,是真迷信了。”

为追思过往,他曾怀着悲痛之心,为杨宇霆写下挽联:

讵同西蜀偏安,

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

终怜管叔误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