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回顾
导演安澜表示,《夜袭》是目前中国战争电影的一次新尝试。说实话,我也没想到它能达到拯救大兵瑞恩和细红线的程度,但看完之后,我只能说王小帅这是在透支自己新锐导演的名声搞炒作。《夜袭》与上世纪80年代美英联合拍摄的《远桥》相比,在主题和表达上都低了一个档次。电影《夜袭》充其量只是中国战争电影流水线上的又一个无聊产品,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懒惰、不上进和思维的僵化。
纵观全片,不乏以往战争影视作品中的“夜袭”,如下:
一、爱情剧的刚性移植
中国的战争影视导演似乎拍的更多的是青春爱情戏。他们熟悉关系的常规——尤其是那些由男人和女人建立的关系,以及三角恋。他们本能地安排一个又一个美女陪伴电影电视剧中的战争英雄,仿佛不这样做就无法施展才华。结果,电影《夜袭》安排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女记者为陈锡联的部队负责人,以及史沫特莱在《上太行山》和《日珥》中的角色。在紧张的战斗旅途中,我们的战争英雄们抓住战斗中的闲暇时间,与这些美女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桥梁,从相互的误解和感同身受到真情流露。太行山上,朱德将军以其凛然睿智的谈吐,引来资本主义社会女记者的倾慕;解放军第一师某师师长、红军指挥员范英明,在演习中可以和妻子闹一些家庭矛盾。在《垂直打击》中,空降师的特种兵指挥官总能利用闲暇时间,哄出一个玩淑女脾气的漂亮电脑专家,甚至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也能搞点三角恋。为什么不能有美女记者陪着?按照现代主义导演的说法,英雄也是人,也有世俗的欲望。在战火纷飞中为他安排一个红颜知己,也是对英雄的一种替代补偿。
第二,剧情经不起推敲——
1,沈星太保功夫?电影《夜袭》中,一个误解八路军沿途游击战术的国军女记者,一个连路都走不远的单纯柔弱的女人,却能在途中的黑暗中不辞而别,赶在八路军之前迅速回到阳明堡的家中;女记者的哥哥,刚开始和八路军争火车的晋绥军官,口口声声说要去忻口打鬼子。他是怎么一眨眼就带着大批枪支弹药率先回到阳明堡镇,比八路军走山路还快?美女记者家的人都有“神行太保”功夫吗?
2.天助八路?八路军要夜袭机场,武器装备和敌情侦查是两个关键问题。然而,在电影中,这两个主要问题随着美丽记者真实身份的披露而得到解决。原来,她的父亲实际上参与了阳明堡机场的建设,手中握有机场规划图。女记者的哥哥是晋绥部队的军官,家里有大量武器弹药。日本人看起来很凶,但他们从来没想过要收集这些武器。因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自然的愿望,而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组长陈达要做的就是表演本色,张开双臂练习大刀片。这样的剧情安排,不是巧合能解释的。只能说是天助。没有上帝派来的神仙姐姐,我们真的无法把陈上校夜袭机场的戏码演下去。
3.渡海。陈锡联领导的八路军有一个团,有几千人。它需要大量的枪支弹药,女记者的家里藏着大量的武器弹药。于是我们陈团长一个人带了七八个人去开会,正处于双方的热闹之中。谁来了说八路军偷了弹药。看到这里,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第一,既然日本人知道这么多军火,为什么没有想到收藏?第二,就凭陈团长的七八个随从,怎么能在日军眼皮底下一下子搬这么多武器弹药?有没有可能八路军是猴子,拔了毛就能造出一群八路兵?
第三,老式桥
1,化悲痛为力量的画面。在中国战争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火光中,主人公抱着死去的战友(或美女)的尸体,回忆伙伴们生前的言行,托起悲伤的脸庞(特写),然后将失去战友的悲痛转化为杀敌的力量...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有敌人趁机开枪偷袭,扰乱这庄严神圣的场面。那些没死的敌人会一直等着英雄的愤怒。),偷袭不合时宜,结果自然被杀红眼的英雄干掉了。电影《夜袭》中,陈上校拥抱了敢死队队长孙大力和女记者。同一个场景连续用了两次,可见导演在战争电影中的懒惰和控制技巧的欠缺。
男主角抱着美女记者的时候,作者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生怕导演安排一个美女醒来的桥段来表达最后的爱。好在夜袭毕竟不是十面埋伏。也许这就是导演说的进步吧!
2.恰到好处的子弹。影片的高潮是夜间袭击机场的动作场面。在这一幕中,我们经常看到,在激烈的肉搏战中,每当一个不死的日本兵试图偷袭八路军战士的背后时,就有一颗神奇的子弹恰到好处地击中了他的心脏。这一幕连续出现了三次,让我怀疑导演是否知道战争的基本常识。这些伤害并不严重,但往往反映了导演创作态度的不严谨。对战争题材缺乏严肃性,之前的战争影视剧《亮剑》中日本特种部队装备的是美制卡宾枪,德国制造的克虏伯枪被描述为意大利制造,而《我的长征》中红军普遍装备的是捷克轻机枪,这些都反映了导演中国缺乏基本的战争知识,以及他不严谨的创作态度。
如果说《夜袭》这部电影有创新的话,只能说淡化了以往战争电影的政治色彩。长期以来,中国的战争影视剧充斥着政治说教,自我吹嘘倾向严重。以太行山为例,全片可以说把八路军的游击战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从日军的战略部署、阎锡山的无知到魏的所谓“反省”,无不印证了以朱德为首的八路军领导人的智谋,把游击战术提高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并说他们对国军正面战场的强力抵抗是愚蠢的。此外,影片还包括对朱德同志个人魅力的长篇描述(以哨兵和美国女记者的视角),全片结构松散,不伦不类。电影《夜袭》中终于没有了以往的宏大辞藻,战前动员以“家中独子未加入敢死队”、“为了你的母亲”等朴实的语言,多少体现了导演们在人文精神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