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想要变成我们喜欢的人?

因为我们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或者因为喜欢那个人才想变成那个人。第一次见到她就觉得她熠熠发光,她那垂流的长发,在鬓角梳着小辫子,她爱笑,笑起来的牙齿整齐得像玉米粒。她站在台上主持,穿着粉红色的裙子,仿佛她的眼会发光,一下子照满了整个会场。

时隔多年,你依然记得在台上时她眼里发出的光。于是,你依然在人群中去寻找这样的女孩,而那跳跃的身影和眼里的光就是按图索骥的地图。拿着爱的号码牌,却再也找不到相同的影子……

这就是青春期的光景,世界仿佛一下子立在眼前,看待别人的眼光变得异样。张爱玲说过:“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三十岁以前的记忆总会那么清晰,这些镜头就像是电影里的关键情节那般印刻在脑海里。三十岁之后我们再没有用那样惊奇的阳光看待别人,我们见过了“世面”,我们相信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很多时候我们寻找他人的闪光点,或许是因为缺失,或许是因为我们想要索求,但无论如何,这些被你喜欢的人拼成了一块又一块的拼图,成为了你喜欢的自画像。我们总会在某一个不经意间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庞,觉得亲切可人,而每一次的似曾相识都是这一种熟悉感的传递。

美国心理学家库利说过:“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他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我们总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遇见让我们心动的人,在遇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必须是道德崇高的,行为正直的,或许和你一样有点精神洁癖,但他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一个人。

无论那个人是否优秀,但在你的记忆中必须是优秀的,他的出现曾经点燃过你的生命。你在他身上看到了所有的美好,也许这个人越走越远,已经退出你的人生舞台,但是他必须存在。因为他是你在世俗生活下去的图腾,就像人类历史需要神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