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分别称10岁、20岁、30岁……是什么呢?
1、10岁:幼学;外傅之年。
2、20岁:加冠(又“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3、30岁:而立(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克壮:正当壮年;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40岁:不惑(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6、60岁:耳顺;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还历之年;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7、70岁: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悬车之年:指70岁。
8、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9、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10、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上寿:百岁。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