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在哪里抗战?

川军当年属于国民革命军,即归国民党管。

川军,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约470余次。

抗战爆发后,四川军人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请缨杀敌。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川军第41军军长孙震在重庆表态,愿率所部出川,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7月16日,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陈执功等23名学员联名请缨参战。“学员等身为军人,痛亡国之无日,欲请缨而无路,今以最大之决心,宁愿为收复失地之抗战而惨死,不愿为带兵升官之军人而幸生”。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令川军出川,参加抗战。

扩展资料:

川军三路东征,浴血沙场。

从1937年9月开始,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第一路由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率领(辖第41军,军长孙震;45军,军长陈书农;47军,军长李家钰)从成都启程,徒步经川陕公路至宝鸡,然后沿陇海路东进,经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

第二路由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率领(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23军,军长潘文华;44军,军长王缵绪),这一路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启程,乘船沿长江东下,经武汉转道许昌、郑州,参加南京保卫战。

第三路由川军将领杨森率领第20军,从贵州出发,直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这三路参战的川军***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此外,1938年春,川军将领范绍增在顾祝同的支持下,于重庆组建了第88军,开赴第三战区作为总预备队。再有独立第35旅,原系川军第20军杨森部的一个加强旅,后直属国民政府军政部,也奉命开赴前线。

60年前的四川,交通极端落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军开赴前线,困难重重。当时虽有长江通道和川陕公路,但车辆船只极少,川军出川多靠步行,长途跋涉数千里。

川军装备十分简陋,每个士兵仅有粗布单衣2件,绑腿1双,单被1条,单席1张,草鞋2双,斗笠1顶。所用步枪80%系川造,质量差。每个战士配备子弹三五十发,手榴弹二枚、大刀一把,一个团仅有几挺机枪。尽管武器装备较差,

但川军在各次会战中,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广大士兵,更是满怀民族义愤,冲锋陷阵,前仆后继,报效祖国。川军第20军和第26师参加淞沪会战时,在一片平原地带,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川军远道而来,仓促参战,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抵挡敌进攻。

日军出动了飞机、坦克、大炮和军舰,攻击的炮火来自地面、空中和海上,守卫阵地的川军官兵常常整连整营地被敌人的炮火毁灭。

第41军、第45军将士,身穿单衣,赤足草履,一直从成都步行2000多里,奔赴山西战场。11月的山西,已是北国冰封,寒风刺骨,将士们全身冰凉,手持一杆老式川造步枪,腰系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战况十分惨烈。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第41军代军长王铭章,奉命率部死守滕县,阻击敌军。日寇采取空军、炮兵、坦克部队和步兵联合作战的战术,轮番进攻,川军拼命死守,王铭章等3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由于川军死守滕县三个昼夜,终于挫败了日寇增援台儿庄的企图,使友军能顺利完成对台儿庄的包围。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与友军一道浴血奋战,***歼灭日军1万余人,击毁坦克30余辆,缴获步枪1万余支,机枪数百挺。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百度百科—川军

人民网—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