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3d沙盘
高科技的“沙盘”其实并不那么科幻,操作性也很强,这让我不得不佩服电影人牛b的创意,我突然想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家称赞的活字印刷表演,和这个创意一模一样。你知道,那是2000年的一部电影。开幕式上的创意是否借鉴了这部电影的创意,不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想说一下这种高科技沙盘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仔细观察这个“沙盘”。它是由许多正方形组成的圆盘形格子。晶格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独立地上下移动,形成一个具有特定高度的精细立方体柱体。所有的点在某种控制下被赋予特定的高度,可以形成各种三维场景。太神奇了!
在研究了这个“沙盘”可能的工作原理后,发现格子的高度控制并不是一个难题,一台普通的电脑应该就能编程。我在想,是什么能为晶格中各点的上下运动提供动力,液压?当前?磁场?
如果是以液压为动力,可能是这样一种模式:网格中的每一个点都是靠自己的液压能驱动的,每个液压源都可以独立控制自己提供的压力,压力对应一定的高度。这看起来很完美,但是点阵上升下降的响应速度(或者也可以像液晶屏一样叫响应时间)会比较慢,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没有人能忍受它的慢响应。如果是电流供电的话,网点上升和下降的响应速度应该会更快,但肯定不会像现在的液晶屏控制液晶网点的明暗那样快到毫秒级别。毕竟这个“沙盘”控制的是实物,液晶屏控制的像素点颜色只需要几个电脉冲就能实现。至于磁场控制的使用,以我现在的水平,还没有能力仔细思考,但我觉得应该是可以考虑的方法。
我也注意到电影里的“沙盘”是单色的,点阵不是特别密。粗略估计,应该不会超过65438+百万分(65438+百万不算多。以我的电脑为例,屏幕分辨率为1280×800,也就是1280。所以如果这个沙盘的每个点都是彩色的(用液晶也不是不可以)并且点阵足够密集的话,显示出来的效果应该是很牛逼的,并不是身临其境!这是真正的3D效果!用不了多久液晶电视就要被取代了!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仔细想想,这种“沙盘”只能类似于浮雕,无法还原各种实际场景。这是因为点的高程是连续的,也就是说,“空中楼阁”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可能实现上面第四个电影截图中乔治·华盛顿大桥的三维模型,因为桥身和支撑桥身的钢索属于“空中楼阁”的情况。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初是想按照这个思路给下面的MM做一个三维人脸模型,但是到了下巴就发现不对劲了,因为人的脸在下巴处向下突出,在脖子处凹进去了(缺乏语言,不知道怎么形容),还出现了“空中楼阁”的情况。所以这种“沙盘”只能再现不太复杂的3D效果,或者只能再现浮雕效果。我的失望!但这种高科技的“沙盘”如果真的制作出来,用于一些并不复杂的楼盘介绍、军事指挥沙盘演示,或者用在广告中,肯定会让人眼前一亮,有相当不错的示范效果。
以上纯属一厢情愿。也许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可能我说的这些问题对于研究者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很多其他的现实问题都被忽略了。总之,我还是很期待有一天能出这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