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娘还是亲娘

亲娘是指和自己有血缘系统的亲生母亲。

母亲称呼的演变:

先秦

先秦时期的母亲称谓词主要有“母”、“妣”、“媪”、“亲”,其中前三个母亲称谓词是单称母亲,“亲"是父母的合称。

可见“母”作为母亲称谓产生的时间较早,同时也是基本家庭亲属称谓之一。这也决定了汉语中“母"称呼“母亲”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在历朝历代如此,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

两汉

两汉时期的母亲称谓主要有“媪”、“妪”“阿母”、“姥”、“姐”“煌”,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母亲称谓形式是“阿母”,也体现出汉代相较于先秦时期,母亲称谓最大的差异在于产生了双音节的称谓形式。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母亲称谓形式最繁芜的一个阶段,产生了很多新的母亲称谓形式,也有沿用前期称谓的情况,产生的新的母亲称谓词有,“家母/家家”、“婆”、“姊姊/阿姊”,沿用的母亲称谓有“母”、“媪”、“姥”。

隋唐

隋唐时期的母亲称谓词主要有“媪”、“娘”、“娘”(niang),其中“娘”和“媪”

是沿用的母亲称谓,“娘"是唐中后期产生的母亲称谓。

宋元

宋元时期的母亲称谓主要有“娘”、“嬭”(nai)、“妈/妈妈”、“姐姐”。

明清

明清时期的母亲称谓主要有“媪”、“妈”、“娘”、“娘”(niang),其中“妈”和“娘”的使用频率较高适用的语言环境不同。

现代

现代母亲称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母亲称谓;二是现代方言中的母亲称谓。

普通话

现代汉语口语中一般称呼母亲为“妈”或“妈妈”;书面语中用“母亲”“妈妈”或“娘”。

方言

方言中主要有以下五种母亲称谓词:母亲、妈、娘、奶、阿媪,其中“母亲"是通用称谓词。闽方言单称母亲为“母”;客家方言称“阿母”;大部分的闽方言和粤方言区,称呼“母亲"为“阿母”、“老母”、“母仔”等。

“妈”是南北地方语言中通用的母亲称谓词,而“阿妈”、“依妈”则一般是存在于南部方言中“娘”有“阿娘”、“老娘、“娘老子”几种形式的说法。例如,湖南娄底有称呼“娘老子”的称呼;海口地区有”阿娘“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