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使用手机被发现直接销毁合理吗?

今年9月,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砸烂。10月8日,学校工作人员回应说,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一位同学说,最近一段时间,在登封一中校园,学校禁止学生携带使用手机,与学生偷偷使用,形成了“明暗相斗”的胶着状态。昨天午间,他利用课间休息的间隙,通过手机QQ向记者介绍称,在教室内外,校园多处安装监控设备,在学校“禁机”令出台后,大家都不敢贸然使用手机。和记者沟通时,他是悄悄溜达到楼梯间,用书本做掩盖,匆匆编发短信。这样做,既不敢大声宣扬,也不敢告知同学,担心他们告发给老师,给自己“穿小鞋”。他说,自己的一举一动,犹如电影里黑帮成员接头,甚为神秘。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生说,他们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从小至今,包括手机在内的各种电子产品,就一直伴随左右,它们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学校搞一刀切“禁机”,听起来挺关心大家,但是这样做,其实无形中剥夺了大家的权益。

一位学生愤慨地说,没有哪一项法律规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公民不能正常使用通讯工具。

受访的几位学生说,在他们看来,学校出台的“禁机”规定,近乎“变态”。目前信息发达,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外界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人性化考虑,比如说,每天上课之前,先把手机交由老师保管,待下午放学的时候,再交还个人,留出20分钟私人空间,让学生们自行处置。

校方的举措引起不少学生的不解和议论,但受访的8位家长几乎都赞同学校的做法。他们说,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储存知识的黄金季节,天天握着手机上网,自然就分散精力,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一位李姓家长旗帜鲜明地表示,非常欢迎给中学生们下达“禁机”令。他说,上学求知识是个漫长的孤独历程。作为学生,要耐得住寂寞,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系统的硬阅读、条理化学习,才能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手机获取知识或阅读,属于浅阅读,这些信息通过短期充电,人人都可以储备掌握;而专业知识,只有通过系统学习,才能融入脑海,创造出“人有我优”的成绩。

律师表示,若校方直接砸手机,则已涉嫌构成损坏公私物罪,家长可以与校方协商,校方应照价赔偿,若损坏物品金额达到5000元以上,家长还有权利向公安机关反映,追究校方的刑事责任,若手机是由学生自己砸毁的,则不好追究校方责任,即便如此,校方的做法仍欠妥,因为手机说到底是学生私人财产,校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