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焦裕禄

1990年,李雪健老师饰演的焦裕禄红遍大江南北,这部《焦裕禄》票房高达1.3亿,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今夏,郭晓冬再次演绎焦裕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受到关注。

这部电影,没有极高的流量,但有最真挚的感情,看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李雪健老师的焦裕禄形象太过经典,郭晓冬能否超越,成了观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郭晓冬在采访中说过“他们来找我演焦裕禄,我觉得他们找对了,我是最适合演焦裕禄的”。

敢放出这样的话,郭晓东哪来的底气?

说实话,他是没有太大底气的,接了这个片子之后才感觉到压力。

还好,最后郭晓冬不负众望,完美地演绎了焦裕禄这一伟大形象,《我的父亲焦裕禄》风评很好,拿下了9.6分的高分,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部电影可以拿下这么高的评分,凭的是什么?

一部电影好不好,和演员的演技和形象有很大的关系。

焦裕禄是令人民尊敬的好干部,他的形象是高大的,演员去演这样的角色要承担很大的压力。

另外,李雪健老师的经典演绎也给郭晓冬带来了压力。

1990年,李雪健凭借一部《焦裕禄》拿下两个影帝的奖杯,30年后还能被观众津津乐道,可见李雪健老师这一版焦裕禄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郭晓冬出演焦裕禄,难免会被拿来比较。

郭晓冬在演这部电影之前去见了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一见面焦守云就说郭晓冬和他父亲的外形十分相似。

郭晓冬开玩笑说自己不是婴儿肥,而是真的肥。

为了演好这一角色,郭晓冬减重30斤,看着体重往下减的时候他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又靠近了焦书记一步。

其实,形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演技合格比形象贴近更为重要。

郭晓冬认真揣摩角色,把细节把握得恰到好处,所以才能让观众哭到纸巾不够用。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我的父亲焦裕禄》,为何要带上“父亲”二字?

因为该片的剧本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的口述回忆改编创作,以家人的视角回顾焦裕禄工作足迹,讲述生活点滴。

以家人的视角讲述故事,让观众觉得更为真实亲切,拉近了观众与焦书记之间的距离。

焦裕禄成为兰考百姓心中的英雄,能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是因为他真实,他没有架子。

焦裕禄不仅是书记,还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

影片讲述了很多焦裕禄和家人之间的事情,让这一形象更为饱满。

电影是不是真的感人,剧本还是最关键的因素。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焦裕禄帮女儿卖咸菜那一段。

焦裕禄的女儿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家中弟妹比较多,她准备参加工作补贴家用。

正好赶上县委办公室缺一名打字员,县委办公室去找焦裕禄,说是可以安排焦裕禄的女儿过来,结果被焦裕禄一口回绝了,他说他焦裕禄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焦裕禄带女儿去了酱菜厂,叮嘱厂长不能让自己的女儿搞特殊,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做起。

身为县委书记的女儿,却在街上卖咸菜,她觉得很没有面子。

焦裕禄悉心教女儿如何吆喝,如何挑担子,如何把咸菜卖出去。

焦裕禄对子女言传身教,他不仅仅是一个好干部,更是一名好父亲。

如此棒的影片,真的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