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按摩》给你带来了什么?
毕飞宇的原著小说以人物为章节,每一章都以一个人为中心,从他/她的角度展开心理描写。按摩院的人很多,盲人按摩师是一个群体,健康人是一个群体。后者包括做饭的阿姨和前台的两个小女孩。盲人之间的争斗是无声的,必须用耳朵仔细观察,心中猜测。一个健康人的矛盾就是诉诸文字,开诚布公。
电影中群体形象的处理是极其困难的,就像拍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的电影一样。这种丑陋是不可想象的。如何平衡场景又不失深度,在影片中可以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小马不爱孔晓,杜红不爱小马,沙福明不爱杜红。这四个人组成了爱情线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王大夫和妓女小曼,还有毫无惊喜的严敬和张宗岐。这涵盖了全剧的盲人角色,能感受到强烈的张力。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是那么的自然,天马行空,却又无伤大雅。而那个“分肉之争”无疑是对健全人世界的一大讽刺。影片中有没有展现盲人人性恶的场景?
这家按摩院是沙福明和张宗岐共同经营的,所以取名“沙宗奇”。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两人还就按摩院的归属和领导权发生了争执,但这并没有在影片中呈现。导演和编剧几乎把小说里所有明显的冲突场景都抢到手了,却没有一个。这是一种将盲人形象完美化的倾向。这是一种明确指向道德立场的方式,也是大众最舒服的方式。当然,这无疑弱化了他们性格中作为人类本能的复杂一面。小马黑暗视角的呈现很有意思。他年龄最小,性格状态变化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一个。娄烨是最早以积极的态度尝试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导演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比《春风之夜》和《浮城之谜》更明亮、更细致,尽管那里有无尽的雨和黑暗。小马的主观视角,镜头拍出的是一种粗糙的、失焦的、强烈的、电影般的画面质感,这不仅是模仿小马眼睛看到的东西,更是他心理欲望的视觉外化。这两种摄影风格,明与暗,白天与黑夜,其实没有分水岭,对于盲人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有很强的代入感和醒目的识别标志。费里尼曾经说过,他喜欢收集各种人的面部照片,贴在墙上。不同人的长相、表情、喜怒哀乐都能刺激他联想到故事。影片中大量细腻的特写镜头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好在演员都很优秀,经得起特写和观察。游走的镜头连接着观点和情感,像中国的笔触一样流畅,这是娄烨电影理念的开端。在这一点上,它与旁白一起,是继《春风沉醉的一夜》之后,在视听语言上更好的传承。毫无疑问,娄烨作为第六代导演之一,已经成为最有成就、最有风格的导演之一。应该肯定的是,主题的选择能够展现视野和个性。陆学长去世了;王全安和王小帅还在吸取过去的教训,他们陷在所谓的情结中。张远做过家具定制微电影;管虎力求商业转型。只有贾和娄烨留下来用电影记录这一刻。然而,贾作为一个商人是精明的,而娄烨并不迎合任何人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他的电影是普世的,还是那个精致的小情人,他无法摆脱的是关于爱情的永恒命题,哪怕包装千变万化。他对广场舞的热爱,对纹身的迷恋,弥漫朦胧的音色,都会成为他电影的注脚,为作者理论的研究增添趣味。小孔的扮演者与帅气的郭晓冬的王大夫长相不符,这是我们作为“明眼人”的偏见。作为一个盲人,美貌与否不如迷人的气息。正是这样,他们恋爱的原因与健康人如此不同。
流传杜红留下的纸条的那一幕是我最喜欢的。纸上刻着盲文,沙福明等人小心翼翼地摸着凸起的圆点。读完之后,它们沉默着传给下一个人,而健康的人是听不到红色声音的。读信的时候,不用看也不用大声读。没有哪部电影描绘过这样的两个世界。在沙宗奇按摩院,他们作为个体经历的狗血和作为群体得到的大力支持,无声无息地结束了,没有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