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女孩:主人和女仆的爱情永远不会结束。你怎么想呢?
画中的女孩优雅气质出众,眼神中充满了宁静和温柔。那只珍珠耳环的镶嵌恰到好处,为这幅画增添了一种特殊的元素。
这部电影根据作者对其背景的猜测,向我们展示了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电影给人最深的感觉是安静——平静但不平淡。它用柔和的色调和光影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没有过度夸张的跌宕起伏。它在无声的平静中给人情绪的波动,最后记住了阳光反射出的清澈的光瞳。
电影中,维米尔在一间充满阳光的工作室里遇见了格莱特,并对她扶着窗户的剪影一见钟情,将她的身影作为灵感画进作品中,之后两人越走越近。葛里叶和其他女人不一样,他懂画,也懂艺术,但弗米尔虽然是家里名义上的主人,但在家里的实际地位并不高,家里的一切都在丈母娘手里,没有太大的发言权。
葛丽叶只是家里的一个丫鬟,命运任由上位者摆布,完全无法抗拒自己的感情和命运。
他们心有灵犀,相知相爱却又被身份所束缚——一个有孩子的已婚男人和一个家中平庸的女仆怎么能毫无拘束地自由相爱呢?
在一次次暧昧的眼神中,在一次次刻意相处的机会中,他们的感情在无声无息的悄悄传递,虽然只是,也只能是无声的感情。
家里的其他人也渐渐发现了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于是女主开始刁难葛丽叶,甚至他们的孩子也羞辱她,这些都让她想起了这段感情中的艰难和挫折。主人尽力保护她,提出让她戴上女主的耳环,为她作画。自然,它经历了一些激烈的争论,但最终女主人同意了这个要求。葛里叶还要求维米尔打破耳朵,戴上珍珠耳环。画完之后,格里尔被赶走了。
两人的灵魂在绘画时达到了高潮,最后以遗憾的分离而告终。
平心而论,光看剧情,电影内容有点俗套。但就像油画世界里明丽的色调,沉稳的叙事风格,格里尔略显空洞的眼神。似乎我冷漠的眼神让我沉浸其中,我为弗米尔和格里尔的灵魂感到惋惜,为格里尔隐忍的爱和他们最终命运的到来感到惋惜。
导演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懂得如何拍出温柔细腻的美。弗米尔和格里尔第一次在画室见面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空气中飘动的细尘隐约可见。葛丽叶站在灯光下,灯光包裹着她,呈现出朦胧的样子。葛丽叶素颜有一种简单冷艳的美。导演很爱拍她的脸的特写,眼睛很迷人。那双眼睛自始至终都很平静,但也被弗米尔的画所感动。
整部电影中,两人都知道对方的心思但都没有打破。然而,“无声胜有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在诉说着隐忍的爱。当他们听到爱的呼唤时,彼此被对方吸引,他们勇敢地试图靠近对方,但最终无果而终。虽然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但我还是忍不住为这样一段难得珍贵的灵魂契合的爱情的悲剧结局感到惋惜。——我只好用感叹结局不重要,过程更重要来安慰自己;我会永远记得你,但仅此而已。
情感的火焰完全熄灭了,只有残留灰烬的痕迹证明它曾经真正存在过。在电影的结尾,那段悲惨的关系结束几年后,格里尔通过家里的一个仆人收到了弗米尔的礼物。
她用肿得结满茧的手打开布包,把珍珠耳环放在里面,让她想起过去的岁月。
看到珍珠耳环的那一刻,她可能会想到银针穿过耳垂时的疼痛。这种痛苦就像她曾经忍受的爱情一样。他为她拭去泪珠,这是他们最伟大也是最后的亲密。
珍珠耳环一如既往的漂亮。它们静静地闪烁着,记录着她曾经与灵魂的美好爱情,也记录着她因此而遭受的种种挤兑和委屈。我不知道此时的她看着他们,更多的是在回忆童话般不可思议的相遇,或者是在后悔曾经遇见他。
两颗心被爱情吸引,试图靠近对方,却因为身份的束缚,现实的软弱,人性的懦弱而徒劳无功。
毫无疑问,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珍贵的,那是灵魂的相互理解。
我有时候会想,有没有可能他们还能冲破枷锁相爱?
当然有。维米尔只是在稳定的生活和热烈的爱情之间选择了前者。
那么,我们应该指责他在爱情上的懦弱吗?
毛来之不易的《借》唱道:“此风散者,谓之不爱深。”
也许,也许,当弗米尔回忆起这种如梦似幻的美好而虚幻的感觉时,他对自己选择的解释会是“没那么爱她”。那么是“爱得不深”错了还是“风”错了呢?
我们指责人们否认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绪,但这个社会真的允许这些感受和情绪存在吗?
弗米尔最终选择了生活,放弃了爱情。没有对错,没有对错,只是一个选择,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失望的结局和一声叹息,但这种心中的惆怅,大概就是悲剧故事的魅力所在。
最终,曾经炙手可热的一切都被时间带走了,只留下了一双不朽的杰作,那是一个女孩白皙的脖子,那双似乎在诉说爱情的清澈温柔的眼睛,那微微张开的嘴唇,那裹着头巾的棕色长发,那耳垂和那只珍珠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