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红楼梦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要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花好月圆、人间团圆是一种美,悲剧也是一种美。有时候,悲剧的美更具震撼力,更让人刻骨铭心。
《红楼梦》的美,就在于其残缺的艺术美。距离产生美,因为原本的残缺,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读《红楼梦》,会发现不一样的奥妙。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红楼梦》,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续书,有很多版本,但是以高鹗续写的最为有名,也被主流认可。高鹗胜出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高鹗遵循曹雪芹的原意,延续了宝黛的爱情悲剧乾隆皇帝曾说,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明珠家事。很多人认为,宝玉身上有才子纳兰的影子,富贵繁华的贾府便是纳兰生活的府邸。不过,这些说法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当然,历史上真实的纳兰容若,可比宝玉厉害多了,无论是出身还是才学,宝玉都望尘莫及。
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大家争相传阅、抄写。1839年,清代女词人顾太清,仿照书中情节,和闺中好友建了一个诗社,名字叫做“秋红吟社”。她还仿照书中众姐妹写白海棠诗的故事情节,自己填了一首词:玉烛新-白海棠。
从达官贵人到民间读书人,无人不爱《红楼梦》。读完意犹未尽,于是争相续笔。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都喜欢大团圆的喜庆结局,很多《红楼梦》的续书也不能免俗。这一改编,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差万里,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只有高鹗在认真研读曹雪芹的版本后,延续了宝黛的悲剧,虽然有很多地方差强人意,但还是比别的版本好太多,他的付出不应被埋没。因为,至少,高鹗让《红楼梦》成为一个完整的版本,流传于世。
高鹗续书虽有缺点,有争议,但也为《红楼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版本不可否认,高鹗完成的后四十回续书,经常被拿来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用来比较。很多人都会根据曹雪芹书中描写的蛛丝马迹的细节,指出高鹗续书的不足。
研究《红楼梦》的学者,结合曹雪芹生活的历史背景,以及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所在家族的遭遇,推测《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人物结局。
而如果没有高鹗的续书,大家对《红楼梦》就没有直观的感受,只有各种幻想、猜想。因为高鹗所处的时代距离曹雪芹更接近,他受到的教育也与曹雪芹最接近。最主要的是,高鹗的文笔虽然和曹雪芹没法相比,但是和同时代续书的作者比起来,已经非常不错了。
高鹗续书中的贾母对待宝黛态度的转变,凤姐的调包计,以及妙玉的结局,都与曹雪芹的原意有很大差距。当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鹗没有曹雪芹的经历,自然体会不到他的心情。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后四十回,也为后世《红楼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范本。
从这一点看,高鹗的续书能被认可,无可厚非。
有比较才有争议,有争议才有热度,高鹗续书激发了无数人研究《红楼梦》的兴趣各种版本的解读《红楼梦》,无不是拿曹雪芹原本与高鹗续本,还有脂砚斋批语进行比较。每个人都有非常精彩的见解,这让才疏学浅的我不用查阅海量的历史资料,便能理解书中各种人物的背景、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体阅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这从普通读者对《红楼梦》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能看出来。比如,我写了好几篇《红楼梦》人物分析的文章,作为一个资深红迷,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感觉对人物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了。但是,我发现很多粉丝的留言让人眼前一亮。
研究《红楼梦》的很多高手出自民间的无名读者,他们用自己纯粹的爱心和热情研究这本书,从中吸取营养,演变成自己的文字,然后把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传播出去,影响更多人群。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
我们不要忘了,任何一本书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清代文字狱的残酷,文人们有目***睹。从这一点看,高鹗续书,犹如带着枷锁跳舞,或许这样的结局,也不是出于他的本意。他势必要做出折中的选择,才能确保《红楼梦》通过审核,公开发行,得以流传。
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入书中,曹雪芹如此,高鹗也不例外。高鹗是个读书人,考取功名是他的毕生追求,这一点,他的想法和曹雪芹大相径庭。
科考一直失意的高鹗,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考中举人。他给书中的宝玉也安排了中举的情节,是否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呢?我们无从猜测。但是,为了完成这部巨著,高鹗一定翻阅了无数资料,辛苦写作,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才得以完结。
从多方面来看,高鹗续书得到主流认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