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条件

(一)烃源岩样品采集

通过对粤中南—粤东—闽西南地区17条典型中生界露头剖面的地质考察(图3-1),***采集上三叠统小水组和小坪组,下侏罗统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桥源组、金鸡组、下村组、梨山组,以及中侏罗统塘厦组烃源岩样品65个。岩性主要为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线(图5-1至图5-8;表5-1)。黑色泥页岩发育,层位多,累计厚度大,但未见沥青脉、油页岩,亦未见油苗、油味等油气显示。

图5-1 揭西灰寨剖面小水组暗色泥岩

图5-2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凤岗段紫色泥岩

图5-3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马安段煤线

图5-4 高明西安河村水库剖面金鸡组石塘段煤线

图5-5 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炭质泥岩

图5-6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上龙水组黑色泥岩

总体上,闽西南—粤东—粤中南地区中生界小水组、金鸡组、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桥源组、下村组、梨山组都发育有多套灰色—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煤线(薄煤层),泥岩的累计厚度较大,生烃条件较好;而粤中南地区小坪组、金鸡组和桥源组也发育有较好的烃源岩,但与粤东相比,其黑色泥岩的分布范围及累计厚度都较小,生烃条件变差。

图5-7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滨海相含煤沉积

图5-8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吉水门组黑色炭质泥页岩

表5-1 华南陆区中生界烃源岩样品取样情况

续表

续表

(二)烃源岩有机碳丰度、热解特征及可溶抽提物含量

对研究区所采集到的烃源岩样品都进行了岩石热解(Rock-EvalⅥ)和总有机碳(碳硫仪)分析,同时选取部分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氯仿抽提(72h)。

从测试分析数据(表5-2)可以看出,研究区内采集到的所有样品的游离烃(S1)和热解烃(S2)、氢指数(HI)值都非常低,氯仿沥青“A”的含量也非常低,基本处于10-6级的含量。这可能与华南陆区经历了强烈的火山活动,烃源岩的成熟度比较高,并且露头样品经历了较强的风化淋滤作用,导致烃源岩的可溶有机质损失殆尽有关。由于热解烃S2几乎不存在,因此表5-2中的Tmax值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不能作为成熟度的判识指标。

1.上三叠统

小水组黑色泥岩显示了较高的残余TOC含量(表5-2),该组在揭西灰寨剖面出露有20多米,小水组泥岩残余TOC值分布范围为0.49%~2.28%。小坪组发育的烃源岩兼有泥岩和煤线,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凤岗段泥岩的残余TOC在0.3%~2.03%之间,马安段泥岩的残余TOC为0.19%,而马安段煤线的残余TOC在12.2%~17.7%之间。

2.下侏罗统

金鸡组烃源岩兼有泥岩和煤线。惠州黄洞剖面金鸡组泥岩的残余 TOC普遍比较低(表5-2),这与泥岩中的粉砂质含量较高有关,残余TOC分布范围为0.01%~1.18%;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泥岩的TOC范围为1.75%~2.65%,煤线的残余TOC达到26.4%;高明西安河村水库剖面金鸡组石塘段煤线的残余TOC最高,范围为5.93%~29.4%。

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和吉水门组烃源岩以泥岩、炭质页岩为主。银瓶山组3个样品的残余TOC值普遍不高,最高值为0.74%(表5-2)。上龙水组褐色泥岩具有较大的厚度,剖面出露良好,但16个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该组烃源岩的残余TOC并不高,最高值为0.72%,多数样品不超过0.5%。长埔组和吉水门组泥岩具有较大的厚度,但剖面出露较差,烃源岩样品的残余TOC普遍较低,吉水门组唯一的1个样品的残余TOC为0.32%,长埔组4个样品的残余TOC在0.36%~0.46%之间。

下侏罗统桥源组烃源岩主要为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线。早侏罗世晚期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相,因此桥源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并发育有煤线。惠来葵潭剖面8个烃源岩样品的残余TOC在0.8%~6.1%之间(表5-2);欧阳山剖面3个样品的残余TOC在1.34%~12.0%之间。

表5-2 华南陆区中生界烃源岩岩石热解、总有机碳及氯仿沥青“A”分析数据表

续表

续表

3.中侏罗统

塘厦组烃源岩主要为泥岩。4个泥岩样品的残余TOC含量不高,最高为0.82%,最低为0.15%。

(三)烃源岩干酪根有机岩石学特征

1.上三叠统小水组和小坪组

小水组第14层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干酪根的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绝对优势,其含量均在90%以上,并含约5%的海相镜质体,且后者处于高演化程度,其表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微粒体化特征(图5-9),海相镜质体反射率BRo=1.70%~2.57%。根据关系式等效镜质体反射率VRo=0.81 BRo+0.18(BRo>1.50%)(刘祖发等,1999),将小水组海相镜质体反射率换算为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2.26%,为高—过成熟。样品中还含有约1%的碎屑镜质体和丝质体,因颗粒小而未能测得样品中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小水组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且富含黄铁矿,说明当时处于还原环境,其显微组分组成表明干酪根类型为ⅡB型。

图5-9 揭西灰寨剖面上三叠统小水组干酪根光片中的微粒体和海相镜质体

(左:高反射率黄白色的丝质组;右:反射率较低的灰白色镜质组)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凤岗段烃源岩XADPT3xp-fg-2干酪根光片镜下多为大的块状有机质,以镜质体和丝质体为主,镜质组占90%,平均反射率为1.28%,处于生油窗的晚期;丝质体占10%,未见壳质组,蓝光下未见有显微组分发荧光。显微组分组成显示小坪组凤岗段有机质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小坪组马安段烃源岩XADPT3xp-ma-3 镜下主要为镜质体和丝质体(图5-10),镜质体约67%,平均反射率为1.36%;丝质体约28%,反射率为1.55%~1.83%。壳质组含量在5%以下。显微组分组成显示小坪组马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隆起区小坪组烃源岩的演化程度普遍比凹陷区小水组烃源岩的演化程度要低,这可能主要与粤东具有更大的沉积厚度(古地温)有关。

图5-10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上三叠统小坪组马安段干酪根中的镜质组和丝质组

(左:镜质组;右:丝质组)

2.下侏罗统金鸡组

惠州黄洞剖面金鸡组第35层炭质泥岩HDJ1jj35主要以镜质体、丝质体、半丝质体为主,镜质组与惰质组比例约37:63。镜质体反射率为2.72%,丝质体各向异性不明显,干酪根类型为较典型的Ⅲ型。

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第10层和第14层的显微组分组成很相似,反射率也基本一致,以镜质体和丝质体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分布于1.75%~1.80%之间,平均值为1.78%。有机质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高明西安河村水库剖面金鸡组石塘段煤线XAHCShk J1jj-si-3 镜质体占绝大多数,有少量丝质体,镜质体约93%,丝质体约7%(图5-11)。镜质体反射率为1.9%,丝质体反射率则分布于2.20%~2.70%。蓝光下未见有荧光组分,有机质明显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图5-11 高明西安河村剖面下侏罗统金鸡组石塘段干酪根(XAHCShkJ1jj-si-3)显微组分

(左:镜质体;右:丝质体)

3.下侏罗统蓝塘群

蓝塘群各组烃源岩中黄铁矿的富集非常明显,多以原生球粒状、质点状分散分布,也有以球粒状集合体形式存在的,是还原环境的重要标志。海丰青年水库银瓶山组第2层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几乎全是微粒体,可见极少小块海相镜质体(约2%),由于块体过小而无法测定其反射率。揭西灰寨银瓶山组第34 层烃源岩干酪根的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95%,海相镜质体占3%,可见少量镜质体约2%(图5-12),由于块体过小也无法测定其反射率。所测海相镜质体反射率均值为1.75%~1.93%,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为1.74%。显微组分组成显示银瓶山组有机质以海相来源为主,其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干酪根类型可能属于Ⅱ型中的偏腐植型。

图5-12 揭西灰寨剖面银瓶山组JXHZhJ1yps34-2中的海相镜质体(左)和镜质体(右)

上龙水组干酪根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优势,含少量的海相镜质体,部分样品可见极少量的镜质体颗粒,说明有机质以海相来源为主。所有样品均显示出高演化的特征,由海相镜质体反射率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第14层为2.32%,第28层为2.78%。上龙水组的沉积环境为海相弱还原—还原环境,干酪根类型为Ⅱ型。

长埔组干酪根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绝对优势,并含7%~20%左右的海相镜质体,见小块沥青及带结构的镜质体(图5-13)和少量的残余固体沥青,表明曾经发生过生烃和排烃。长埔组第48层海相镜质体反射率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为2.05%。长埔组的沉积环境应为海相弱还原—还原环境,干酪根类型为Ⅱ型。

图5-13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长埔组HFQNShKJ1ch501中的海相镜质体(左)和结构镜质体(右)

吉水门组干酪根显微组分以微粒体为主,约占80%,其余20%为海相镜质体,其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为2.1%。吉水门组为半深海相沉积,干酪根类型可能为Ⅱ型。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烃源岩干酪根在镜下主要见到镜质体、半丝质体、丝质体(图5-14)。镜质体约占35%,丝质体和半丝质体约占65%。镜质体反射率为2.23%~2.26%。三水白妮欧阳山剖面桥源组煤线的显微组分镜质体约占72%,丝质组约占28%。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1.10%。蓝光激发下未见荧光组分,未见壳质组。桥源组主要为滨海相、海陆交互相以及浅海陆棚相沉积,干酪根类型均为Ⅲ型。

图5-14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第二段烃源岩HLKTJ1q2-48-1中的镜质体(左)和丝质体(右)

4.中侏罗统塘厦组

塘厦组烃源岩干酪根光片中的显微组分主要有镜质体(63%)(图5-15)、半丝质体(17%)和丝质体(20%)。在蓝光激发下均不发荧光。有机质为典型的陆源高等植物碎屑,干酪根类型为Ⅲ型。镜质体反射率均值为2.07%。镜下可见带氧化环的镜质体,显示了陆相偏氧化的沉积环境,与塘厦组的浅湖相沉积环境是一致的。

图5-15 东芜塘厦剖面塘厦组泥岩TXJ2i87-3中的镜质体(左)和带氧化环的镜质体(右)

(四)烃源岩抽提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1.上三叠统小水组和小坪组

小水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的色谱图主峰碳为 C16或 C17,具有明显的前峰型特征(图5-16),显示该组的有机质应该以非陆源有机质为主要来源。规则甾烷中C27ααα甾烷占优势一般指示低等水生生物来源,而C29ααα甾烷(24-乙基胆甾烷)占优势往往指示高等植物来源(Peters&Moldwan 1995)。小水组烃源岩规则甾烷中C27ααα甾烷占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同时还检出了4-甲基-C30甾烷和伽马蜡烷,显示小水组烃源岩有机母质应该以非陆相来源为主。

小坪组凤岗段和马安段烃源岩的规则甾烷都具有“V”形特征,C28ααα甾烷比较低,C29ααα比较高,C27ααα甾烷在规则甾烷中不具有明显优势(图5-17),与小坪组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的以陆源物质为主的结果一致。

图5-16 揭西灰寨剖面小水组烃源岩JXHZhT3xsh14-5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及甾萜色谱质谱图

图5-17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凤岗段烃源岩XADPT3xp-fg-2全离子流图及甾萜色谱质谱图

Ts/(Ts+Tm)是常用的表征原油成熟度的指标。小水组烃源岩抽提物中的Tm和Ts比较接近,三环萜烷含量很高,C23i/C30H比值接近或超过1.0(表5-3),表明小水组烃源岩已经处于高过成熟阶段(Ro=2.26%);而小坪组烃源岩的Ts/(Ts+Tm)要稍低一些,三环萜烷相对于藿烷要低得多,C23i/C30H指数仅为0.14,表明其成熟度比小水组烃源岩低得多(Ro=1.3%),分子生物标志物显示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与干酪根镜鉴测得的有机质成熟度是一致的。

小水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在-23‰左右,小坪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在-26.0‰左右(表5-3)。小水组有机质以海相来源为主,小坪组有机质以典型陆相来源为主,但小水组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反而比小坪组明显偏重,这可能是烃源岩遭受后期改造作用所致。有机质的成熟作用和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带来的碳同位素分馏使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明显变重,有机质类型越好,干酪根碳同位素受成熟作用的影响越大。Ⅰ型干酪根和ⅡA型干酪根受成熟作用产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大于2‰,ⅡB型和Ⅲ型干酪根(或煤)的碳同位素组成随成熟度的变化比较小(熊永强等,2004)。风化淋滤作用也可以导致干酪根异常变重,有机质类型越好,风化带来的碳同位素变重就越明显。δ13C值风化增重幅度,Ⅰ型干酪根一般大于2.5‰,ⅡA型干酪根可达2.5‰,Ⅲ型干酪根约1‰(苏艾国,1999)。成熟作用的碳同位素增重和风化淋滤作用导致的碳同位素增重效应叠加在一起,导致粤东以海相有机质来源为主的小水组烃源岩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可能有约3‰~4‰的增重(原始δ13C值应该为-26.0‰~-28.0‰),反而比同时代沉积的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的小坪组烃源岩干酪根更重一些,但对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的小坪组影响不大。

表5-3 华南陆区部分烃源岩甾萜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干酪根碳同位素值

2.下侏罗统金鸡组

金鸡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多具有双峰型特征甚至三峰型特征,主峰碳为C16、C17或C18,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与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关。饱和烃色谱图还具有明显的“UCM”峰,与剖面上的微生物作用有关。规则甾烷分布呈“V”字形,C29ααα甾烷比较高,说明陆源有机质占重要比重,这与干酪根镜鉴结果显示的以陆源有机质为主相一致(图5-18)。金鸡组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为-23.3‰~-25.7‰(表5-3),与Ⅲ型干酪根的特征相符。

3.下侏罗统蓝塘群

青年水库剖面银瓶山组烃源岩抽提物的色谱图与其上覆的上龙水组类似,都以低碳数烷烃为主(图5-19),其甾萜的质谱图与上三叠统小水组相似,C27ααα甾烷具有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了有机母质应该以海相来源为主。Ts/(Ts+Tm)比值为0.50~0.52(表5-3),表明烃源岩达到了较高的演化程度。银瓶山组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比较重,应该是蓝塘群烃源岩有机质经受热成熟作用和风化淋滤作用强烈改造的结果。校正恢复后,其δ13C值应该为-26‰~-27‰。

上龙水组烃源岩抽提物正构烷烃色谱图的峰型延续了银瓶山组烃源岩抽提物正构烷烃色谱图的前峰型特征,主峰碳为C17,规则甾烷中C27ααα甾烷明显具有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了与银瓶山组及小水组类似的沉积环境。甾萜质谱参数显示三环萜烷/藿烷比值比较高,Ts/(Ts+Tm)在0.5 以上,具有高成熟度特征。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偏重(-20.3‰~-21.9‰)。校正恢复后,其δ13C值应该为-24.3‰~-27‰。

图5-18 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第10层煤线(KPJJJ1jj10-3)饱和烃全离子流图及甾萜质谱图

图5-19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银瓶山组第2层烃源岩(HFQNShKJ1y2)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及甾萜质谱图

长埔组烃源岩抽提物的色谱峰型与上龙水组非常相似,为典型的前峰型,主峰碳为C17。C27甾烷具有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有机质来源以海相来源为主。Ts/(Ts+Tm)接近平衡,显示烃源岩的演化程度比较高。干酪根的δ13C的分布范围偏重(-20.7‰~-21.8‰)。校正恢复后,其δ13C为-25‰~-27‰。

吉水门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峰型具有类似于上龙水组和长埔组的前峰型特征,说明具有相似的有机质来源,且处于高—过成熟阶段。C27甾烷在规则甾烷中具有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有机质来源以海相来源为主。C23i/C30H比值为2.31,低碳数甾烷也比高碳数甾烷要高得多,Ts/(Ts+Tm)比值为0.5(表5-3),说明演化程度很高。其干酪根的δ13C为-23.1‰,恢复校正后应该为-27‰~-29‰。

4.下侏罗统桥源组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的煤线和炭质泥岩、黑色泥岩的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峰型显示了与其下伏的蓝塘群烃源岩不同的特征,桥源组第二段炭质泥岩抽提物色谱图的主峰碳为C21,显示了双峰型特征,饱和烃的组成明显向高碳数部分偏移(图5-20)。桥源组第三段的饱和烃色谱图特征与之相似。规则甾烷具有“V”形特征,显示有机质以陆源为主。三环萜相对于五环萜具有明显的优势,C23i/C30H大于1.0,Ts/(Ts+Tm)表明其具较高的演化程度。三水白妮镇欧阳山剖面桥源组中可见到5层煤线,厚度从20cm到40cm不等。煤线的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与惠来葵潭桥源组第二段具有类似的前峰型特征,不同之处在于欧阳山剖面桥源组煤线的成熟度比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烃源岩要低得多,因而其抽提物的三环萜/藿烷的比值也低得多,C23i/C30H值的差别很大。桥源组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为-24.0‰~-25.3‰,与陆源有机质的特征相符。

图5-20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第二段第34层烃源岩(HLKTJ1qy234-1)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及甾萜质谱图

5.中侏罗统塘厦组

塘厦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前峰型特征明显,主峰碳为C17,与该组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关。 正构烷烃色谱图上的“UCM”峰是可溶有机质遭受生物降解的显著特征。C27ααα甾烷具有明显优势(图5-21)。干酪根的δ13C值为-24.5‰,与陆相有机质的特征相符。

(五)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与评价

1.烃源岩有机碳丰度恢复

对华南陆区中生界烃源岩的评价重点需要考虑干酪根类型、沉积环境和岩性、烃源岩经历的成熟作用和风化淋滤作用等因素。研究区目前没有钻井岩心样品,仅有露头样品可以用来进行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由于研究区常年高温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植被茂盛,露头剖面上的烃源岩样品受到的风化淋滤非常严重。因此,在进行烃源岩评价时,主要考虑了成熟作用和风化淋滤作用的影响来对地表露头样品进行有机碳丰度的恢复。华南陆区缺乏低成熟和未风化的岩心样品,难以通过热模拟实验求取恢复系数来恢复烃源岩的TOC和生烃潜力。因此,只能根据前人研究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史,类比恢复华南陆区烃源岩在热演化和风化中损失的TOC,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初步定性分析。

图5-21 东芜塘厦剖面塘厦组泥岩(TXJ2i87-3)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及甾萜质谱图

前人(赵政璋等,2000;秦建中等,2007)研究认为,演化程度中等的泥质烃源岩受风化作用影响的恢复系数在2.0左右,而高成熟且较致密的泥页岩和板岩受风化作用影响较小,恢复系数为1.5左右。研究区多数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但多数不够致密且长期受到水的浸泡,因此,将TOC的风化恢复系数定为1.7。

研究区缺乏低成熟度样品,因而采用相似类型干酪根进行类比的方法来对烃源岩的初始有机碳进行恢复。ⅡA型烃源岩到高—过成熟阶段TOC下降约32%,恢复系数平均为1.48,ⅡB型烃源岩的TOC下降约24%,恢复系数为1.32(秦建中等,2007)。小水组和蓝塘群烃源岩大部分都是浅海相—半深海相沉积,显微组分以海相镜质体、微粒体为主,部分样品中还能见到少量的陆源碎屑,且都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因此,采用ⅡA和ⅡB型恢复系数的平均值1.40作为小水组和蓝塘群烃源岩在热成熟作用过程中TOC损失的恢复系数。对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及塘厦组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的烃源岩不进行热成熟作用影响的恢复。

烃源岩的有机碳总恢复系数为风化恢复系数和热成熟作用恢复系数的乘积。小水组和蓝塘群烃源岩总恢复系数为1.7 乘以1.4 等于2.38;而对其他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的烃源岩,总恢复系数仅为风化恢复系数1.7。总恢复系数乘以残余有机碳含量就得到恢复后的初始有机碳丰度(表5-4)。

2.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在有机碳含量恢复的基础上,采用国内外通常采用的湖相或海相泥质烃源岩划分标准(表5-5)和华北地区煤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表5-6),分别对小水组和蓝塘群泥质烃源岩,以及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的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和塘厦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

表5-4 华南陆区烃源岩有机碳恢复前后对比

续表

根据评价结果(表5-7),小水组黑色泥岩的 TOC经恢复之后范围为1.17%~5.43%,6块样品平均值为2.64%,干酪根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植型,属好—很好级别的烃源岩,在华南陆区邻近海域进行中生界油气勘探评价时,应特别注意判断是否存在这套烃源岩。

蓝塘群银瓶山组3 块烃源岩 TOC恢复之后分布范围为0.64%~1.76%,平均值为1.31%,为中等—好烃源岩;上龙水组16 块烃源岩样品恢复之后的 TOC分布范围为0.5%~1.71%,平均值为1.03%,属中等—好烃源岩;长埔组4块烃源岩样品恢复之后的TOC分布范围为0.86%~1.09%,平均值为1.0%,为中等烃源岩;吉水门组只有1块样品,恢复之后TOC为0.76%,为中等烃源岩。整体上看,蓝塘群(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烃源岩22块样品恢复之后的TOC分布范围在0.5%~1.71%之间,平均为1.05%,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植型(ⅡB型),基本上为中等—好级别的烃源岩,在华南陆区邻近海域进行中生界油气勘探时,仍然值得注意判断是否存在这套烃源岩。

表5-5 国内外常用的泥(页)岩烃源岩划分标准

(据王玉华等,2004)

表5-6 华北地区石炭系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据秦建中等,2004)

表5-7 华南陆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定性分析与评价结果

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及塘厦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体、丝质体为主,以生气或者凝析油(气)为主,生成液态烃的能力较差。小坪组7块烃源岩样品兼有泥岩和薄层煤线,除马安段2个薄层煤线样品的TOC分别为30.09%和20.74%外,其他5 块泥岩恢复后的 TOC分布范围在0.32%~3.45%之间,平均值为1.3%,为差烃源岩。金鸡组12块烃源岩样品兼有泥岩和煤线,采自薄层煤线的样品尽管TOC较高,但基本不具有生烃潜力;其他7 块煤系泥岩恢复之后的 TOC分布范围为0.02%~4.51%,平均值1.96%,为中等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气或凝析油(气)的能力。桥源组11块烃源岩样品兼有泥岩和煤线,欧阳山剖面的3个样品为薄层煤线,在惠来葵潭剖面均为煤系泥岩,其8块样品恢复后的TOC分布范围在1.36%~10.37%之间,平均值为4.72%,属好烃源岩,应具有一定的生气和凝析油(气)的能力。塘厦组4块烃源岩样品均为泥岩,恢复后的 TOC分布范围在 0.26%~1.39%之间,平均值为0.76%,为非烃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