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色电影的详细解释
城市背景、黑夜、弱光照明、阴影,尤其是百叶窗或慢速电扇投下的阴影、雨、私家侦探、有吸引力的(美丽而危险的)女主角、烟雾、低镜头位置和男主角的独白,这些都是经典黑色电影的特点。这些技巧营造了一种虚无、悲观和颓废的氛围。
黑色电影的电影类型很多,比如黑帮片、警匪片、社会问题片等等,运用了很多传统和非传统的视觉效果。很多影评人认为电影黑色本身就是一种电影体裁,也有很多人认为根本没有这种东西。黑色电影经常发生在城市,但有时黑色电影以小镇、郊区、荒野甚至高速公路为背景,就像西方电影不一定发生在西方一样。同样,传统上,黑色电影有一个私家侦探作为男主角和一个有致命吸引力的女主角(美丽和危险),但大多数黑色电影没有这两个角色,所以黑色电影不能像黑帮电影那样用角色来定义。
黑色电影不像有怪物或灵异现象的恐怖电影、时间飞进或倒流的科幻电影、载歌载舞的音乐剧那么容易定义。黑色电影更像是一部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喜剧电影类型。它的定义只是一个一般的特质,但它有一些要素。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可以找到一些元素,但往往不是所有的元素都会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但与线下喜剧相比,黑色电影的题材和内容更广泛,因此更难界定。还有一些电影学者,比如托马斯?托马斯·沙茨认为黑色电影是一种风格,而不是一种类型。又一个艾伦,黑色电影作品最多的?虽然阿兰·西尔弗认为电影黑色和其他电影一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和主题代码,但他仍然把电影黑色视为一种循环和现象。其他影评人把黑色电影看做“情感”、“运动”还是“序列”,或者把一些电影归为“时期”,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黑色电影不仅受到早期电影的影响,还受到巴洛克艺术和风格主义中一些黑白对比和“弱光”绘画的影响,如明暗对比和特内布里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电影黑色起源于1910和1920年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黑色电影受到了犯罪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影响。达谢尔·哈梅特和詹姆斯·肯的早期小说以及《黑色面具》杂志引领了这一潮流。推理小说《红色收获》(1929)是哈米特的第一部小说。电影《黑色中学》1941《温德尔·迪金森的猫头鹰之巢之战》和1942《玻璃钥匙》都是哈米特的作品。《双保险》和《邮递员总是按两次铃》改编自肯的小说。雷蒙德·钱德勒凭借小说《沉睡》迅速成名,成为最著名的冷硬推理小说作家。不仅他的小说《沉睡》被改编成了黑色电影,他还成为了黑色电影《双保险》的编剧。哈米特和钱德勒都专注于私家侦探,而肯则专注于不那么英雄的大师们的心理。肯的风格叫黑色小说。1,Origin(1941-1945)一般认为始于约翰·休斯顿的电影《马耳他之鹰》(1941)。
2.黄金时代(1946-1951)也被认为是(1946-1956)。
3.衰落期(1951-1958)以下仅是最著名的黑色电影。
经典黑色电影(1940至1959)
《温德尔·迪金森战争的猫头鹰之巢》、《双保险》、《玻璃钥匙》、《邮递员总是按两下铃》、《北非谍影》、《煤气灯下》、《日落大道》、《尼亚加拉》、《狂喜》、《死亡之吻》等。
其他日本黑泽明的野狗(走失的狗)等等。
经典西方武侠电影黑色
就在中午
后经典黑色电影
美国紧急通缉令,雷霆侦探,唐人街(电影),出租车司机,美国小白脸,公牛,内务部,邮递员总是按两下铃,硬脸特警队,第六感通缉令,黑通缉令。
其他书籍如《天堂与地狱》、《泪奔》、《堕落天使》、《钢管上的女孩》、《找枪》、《无间道》、《盲井》、《色戒》等。
后经典西方武侠电影黑色
杀无赦
后经典心理电影黑色
搏击俱乐部,记忆拼图
后经典科幻电影黑色
终结者,幻想,银翼杀手,黑客任务,少数派报告,未来故事。
后古典混合黑色电影
蝙蝠侠(1989电影),蝙蝠侠归来,蝙蝠侠:战争时期和V族仇杀。
黑色电影味道的后经典电视剧
法网恢恢,迈阿密风云,永不言败(电视剧),黑道家族,六尺风云,神盾局(电视剧),星际争霸2005。
黑色电影评论
黑色电影评论:六十年的困惑
作为电影体裁的起源,“黑色电影”一词最早出现在1946戛纳电影节。敏锐的法国影评人看到了一种新类型的出现,并以其特点命名。从那以后,“黑色电影”这个术语变得非常流行,并被评论家广泛采用。本文是对黑色电影60周年的回顾。
“电影黑色”主要指两个方面。一个是电影题材大多来自社会阴暗面;第二是影片整体观点灰暗,主角对人生悲观。但最重要的还是电影的形式。只有内容和形式相互结合,都是“黑”的,才能被归为黑色电影,而不仅仅是以主题来定义。黑色电影的形式特点是摄影和灯光之间的鲜明对比。他经常用阴影来切割画面或演员脸部的一部分,还用明暗对比来扭曲视觉效果,使之显得特别,这显然是受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这些拍摄形式的特点,结合反映社会和道德阴暗面的主题,被称为“黑色电影”。另外,film noir的布景和场地往往是室内布景和夜景,增强了黑暗效果。
二战期间法国的沦陷,导致好莱坞电影在六七年内无法在法国上映。直到战后的1946,法国人才又看到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当时美国向戛纳电影节送了四套电影,法国影评人尼诺·弗兰克发表文章,认为二战后美国电影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体裁——“黑色电影”;这类电影多有阴雨、烟雾弥漫、影影绰绰的场景,灯光灰暗,所以被称为电影黑色,主要指其整体视觉效果灰暗。另一位法国影评人皮埃尔·切尔蒂埃(Pierre Chertier)也撰文指出美国新电影流派“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出现。这两篇文章也用了“电影黑色”这个词,于是四部电影的* * *相同印象就固定了。
这四部电影是:约翰·赫斯顿导演的《马耳他之鹰》。谋杀,我的甜心)1944+0944,导演爱德华·d·我的尝试k .《双倍赔偿》1944,导演比利·怀尔德。《橱窗里的女人》1944,弗里茨·兰导演。
以上四部都是以夜景和内景为主,摄影灯光昏暗。影片所表现的人性和社会制度是灰暗和腐败的,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内容都是灰暗和深刻的。当时好莱坞侦探片的主角有三个:侦探、私家侦探和保险调查员。
黑色电影中的侦探形象也类似于西方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可以看作是从西方电影中继承下来的新变体。这座城市是文明的。经过长时间的城市化,黑色电影中的侦探们不再为“开荒”而战,而大多是为了个人生活而战恶。明知无法力挽狂澜,却要奋力维持个人的生存和荣誉,有着强烈的挫败感和绝望感。这些侦探往往表现出世俗的消极,充满悲观情绪,有孤独感。
先驱
电影《黑色先锋》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部黑帮片,围绕美国黑帮展开。美国建国初期,清教徒立法禁酒,但人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嗜酒如命,离不开酒。于是,地下酿酒、卖酒等非法生意应运而生,团伙往往因为暴利而策划贩卖私酒等严重有组织犯罪。黑帮片主要有两套代表作品,一套是威廉·韦尔曼导演的《公敌》1931,另一套是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的《疤面煞星》1932。
《公敌》是黑帮电影的经典和原型,题材接近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它认为社会条件与人性有着直接的、有机的联系。影片将罪犯犯罪心理动机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贫困直接联系起来,间接谴责了美国社会的不公。《冷面上的伤疤》主题比较特别。这个大流氓专门经营私酒生意。影片将私酒与邪恶结合,刻意将背景设定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衰退中。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挣扎在贫穷和饥饿的边缘,流浪乞讨者大量涌现。电影依托真实的历史时代,再用类似纪录片的外景或者内景,营造出真实的感觉。《吓冷脸》的结局没有将主角歹徒绳之以法,所以一开始没能通过影评,无法上映。经过两年的骚扰,电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的结局,绞死了黑帮头目,并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加入了对邪恶的谴责,才获准上映。今天的修改版还原了原貌,可以清晰的看出导演的初衷。电影评论家曼尼·法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注意到了这些电影,但当时他只能看到修订版,这与今天的修订版不同。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导演的初衷很重要。
初衷与影片的文本和神器息息相关。在过去好莱坞工作室制时期,导演没有最终的剪辑权,有时候电影最终的样子可能与导演的艺术意图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为电影既是艺术,又是工商产品,所以必须兼顾观众和放映情况,难免多方妥协。(PS:想到“B社”的鸟~ ~ ~ ~ ~ ~ ~ ~ ~)
《全民公敌》《恐怖脸坏星》等题材都聚焦社会阴暗面,堪称电影黑色先锋。黑色电影处理犯罪的方式与黑帮片不同。黑帮片里的罪犯都显得“比别人强”。团伙不仅组织化、规模化,而且实施大规模犯罪活动。黑色电影中的犯罪是小规模的,大多是侦探调查的小规模案件。这部电影将在调查过程中触及罪恶和人性的堕落。虽然黑帮电影和黑色电影都以犯罪为主题,但他们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是不同的,这使得黑色电影的故事往往突破了电影审查制度的禁忌和普通观众的期望。
硬汉侦探推理小说的影响
硬汉侦探小说在美国的兴起不仅扭转了英国侦探小说的传统,也对黑色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往侦探小说的主角,从埃德加·爱伦·坡开始,大多出身优越,对世事无知。他们凭自己的好奇心调查案件,依靠线索推理。他们不需要深入社会寻找素材,也不需要靠调查赚取生活费。它的继任者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主角福尔摩斯来自英国的上流社会。更受欢迎的是“陈查理”(厄尔·德里·宾格斯,他总是穿着得体,梳得整整齐齐。另一位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也大多来自上层社会。小说结构接近拼图,他们在追捕过程中一直保持悬念,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最终发现真凶。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硬汉侦探小说在美国异军突起,彻底扭转了英国侦探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家是达什·厄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他们的小说多以大都市为背景,以洛杉矶等大都市的犯罪为题材。它们不仅仅是追踪杀人犯的悬疑游戏。人物大多属于被践踏的下层社会,这与以往英国侦探小说以上层社会为背景的设定不同。硬汉侦探小说中的主角大多表面冷酷,内心充满挫折和压抑。他们远离案件,他们愤世嫉俗,世故又无奈因为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他们总是抽太多的烟,他们的衣服从来不闪亮,他们的办公室一团糟。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侦探几乎是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英雄。他们对组织体系中的罪恶有着深刻的认识,知道他们个人的能力是渺茫而有限的,他们无法改变或推翻整个组织体系。主角的人生观比较悲观消极,但良心还活着。但这种在被动中仍有良知的侦探,最后总是再次发现人性的阴暗面,让他更受冲击;然而,为了谋生,我不得不继续我的侦探生涯。哈米特和钱德勒的作品将英国的拼图侦探小说转变为描写城市阴暗面的黑幕小说。
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坛推崇现代主义的内化写作,逐渐排斥外部现实环境。哈米特写了《马耳他之鹰》(1930),钱德勒写了《沉睡》(1939),但他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大都市为背景触及社会问题。哈米特一直坚持左翼自由的立场,批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在50年代初受到极右的批判,甚至无法工作。哈米特30年代的小说虽然左翼色彩不浓,但大多取材于社会的阴暗面,主人公大多愤世嫉俗却又无可奈何,这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立场。
哈米特和钱德勒在30年代的作品几乎都在30年代和40年代被拍成了电影。如哈米特(1931)的《玻璃钥匙》、钱德勒(1932)的《瘦子》、钱德勒(1940)的《情人谋杀案》、湖中淑女(Lady in the Lake)文章开头的四套1946戛纳电影节的美国电影都是由硬汉侦探小说改编的。钱德勒在《永别了,我的乖》(电影名《谋杀,我的甜蜜》)中塑造了20世纪美国著名私家侦探马洛(菲利普·马洛)的形象。哈米特在《马耳他之鹰》中塑造了私家侦探山姆·斯派德(Sam Spade);“Spade”的意思是“铲”,意思是私家侦探要铲(挖)秘密。《双重保险》的原著作者詹姆斯·M·凯恩也是硬汉侦探小说作家,编剧是钱德勒。凯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邮差总是敲钟两次》1946,被改编成电影三次。可见当时很多电影黑色都是由硬汉侦探小说改编的,两者关系密切。
意外出现
黑色电影在20世纪40年代兴起,原因如下。首先,它是工作室制的文化物质基础。当时的黑色电影主要是由大型工作室以流水线生产的方式进行拍摄。制片厂不得不不断地生产电影来维持运营,有时他们需要制作一些规模更小、时间更短的二线电影来填补生产线的空白。当时好莱坞被八家电影公司垄断,所有电影制作人都要和电影公司签约,电影公司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演员或制片人。制片厂除了垄断电影制作,还垄断美国的电影发行,还经营电影院线,播放自己的电影。直到美国联邦政府用“反垄断法”要求好莱坞将生产和发行脱钩,大型制片厂的垄断才被打破,终于在70年代初,好莱坞的旧制片厂制度彻底走向衰落,在它还没有衰落之前,没有人能脱离制片厂制度的“重围”。
电影院很难只放映自己工作室制作的电影,而且一个电影院只放映一套电影似乎还不够,需要放映更短的剧。那时候叫“一晚两场”或“双正片或双单”,其中一场是第二场正片。制片厂老板、制片方、制片方甚至观众都会把目光聚焦在“故事片”上,让二线电影的导演或编剧享受更大的空间。因为介入少,有时候二线电影更能表达导演的个人风格,编剧的个人观点,甚至是诡异的摄影艺术,大部分都是低成本,内景为主,演员少。
二线侦探推理片都是在片场完成的。《杀人狂》的导演罗伯特·胃执导了大量的二线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黑色电影都是二线电影,其中一些也是工作室的重点制作。以侦探小说为例。虽然一直被认为是通俗作品,难登大雅之堂,但工作室也买下了一些侦探小说的版权,改编成电影。当时哈米特和钱德勒的小说在美国很受欢迎,制片厂认为受欢迎的作品可以吸引观众。如果这些侦探小说落入优秀导演之手,往往会捕捉到电影黑色的特质,甚至渗透到个人的观点和视野中。一个例子是霍克斯导演的《沉睡》,改编自钱德勒的原著,由威廉·福克纳编剧。汉弗莱·鲍嘉扮演私人侦探马洛。他曾饰演《马耳他之鹰》中的主角山姆·斯派德(Sam Spade),也是一名私家侦探。后来人们常把哈米特和钱德勒小说中的私家侦探与汉弗莱·鲍嘉相提并论,他的表演风格和造型几乎成为黑色电影中侦探的基本范式。
到了50年代,电视逐渐兴起。电视是免费的娱乐,电影业面临着重大威胁,电影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上世纪50年代,电视没能播出电影,却能直播话剧或综艺节目,观众宁愿待在家里看电视,这让电影观众流失了。那些还在入场的,只花时间看“正片”,不看二线片。随着上述历史环境的改变,电影运营商不再播放二线电影,使得二线电影逐渐没落。
电视兴起后,电影业用“大屏幕”力挽狂澜,到了5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综合体——曲面宽屏。此外,在奇观的召唤下,在20世纪,FOSS甚至因为克娄巴特拉的巨额投资而破产。大银幕场景只能是暂时的,工作室很难持续吸引。但在黑色电影中,夜戏内景多,人物少,主要是侦查案件,画面能表现的非常有限。另外是黑白拍摄,没有色彩感染力,不适合彩色“大屏”潮流。黑色电影未能与当时的文化消费模式相匹配,在50年代末衰落。最后,奥逊·威尔斯的《邪恶之触》(1958)标志着一个流派的终结。
黑色电影和城市邪恶
美国早期是丛林资本主义制度。在弱肉强食的经济模式下,劳动力被极度剥削,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可言。在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30年代经济大衰退,城市中难民大量涌现,失业人口激增,几乎达到社会人口的一半。当时整个社会结构几乎崩溃,每个人都好像参与了贪污受贿。这座城市充满了不安和焦虑的气氛。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实施新政,由政府出面干预,挽救资本主义危机。新当选的政府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取消了禁酒令,一方面打击了酒类走私犯罪,另一方面给了政府酒类销售税。虽然贩卖私酒的帮派组织犯罪率因此降低,但犯罪组织已经渗透到其他地区,大都市的犯罪率仍然很高,已经成为罪恶的巢穴。大都市人口集中,是不同民族的聚居地,混杂着来自爱尔兰、意大利、东欧、德国、北欧等地的移民。以“凶手”为例。剧中主角来自北欧,警察是意大利人,继承人是欧洲移民。可见,城市是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宗教信仰的杂居之地。
这座城市不仅是邪恶的焦点,也显示了美国大熔炉的特征。城市是大量重要生产活动的集中地;许多失业的人涌入城市;政府也将大都市视为权力的核心。所以,城市最适合作为侦探小说的背景,去探索官商勾结,社会腐败,利益交换,以及不同阶层的复杂性。
西方电影的起源
西部拓荒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新边疆。之后,这座城市作为新边疆成为了另一种城市景观。私家侦探把法律带到这些“新边疆”,就像西方电影中白人与土著的对抗,被视为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私家侦探似乎代表了文明的一面,成为文明与野蛮之间的中介,与“野蛮”城市中的“野蛮”罪犯对抗。
在黑色电影和西部电影中都有独立的英雄。在西部片中,Shane)1952,主角艾伦·拉德饰演一个单枪匹马的英雄,那个射杀了Liberty Valance 1962的人,还有日落/搜索者(电影《野沙》)。
新电影黑色
随着历史文化环境的变化,电影黑色终于在1958暂时告一段落。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民运、平权、反越战、嬉皮士运动风起云涌,对美国的建制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水门事件爆发,人们发现政府不可靠,对政府产生了怀疑和幻灭,这导致了黑色电影的复兴。黑色电影有很强的怀疑精神,而主要的侦探往往对世界有着复杂的洞察力,所以一位导演想拍摄彩色的黑色电影。这种电影可以称为“新黑色电影”。它使用彩色拍摄,但不希望是明亮的。画面灯光昏暗,导演多为外国人。比如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的《唐人街》(1974)成功复活了黑色电影。
这部电影重新安排了过去黑色电影的元素,演得相当成功。电影noir的侦探主角,作为个人英雄,面对的往往是一个模糊的道德世界;而传统西部片的个人英雄面对的是一个黑白分明、道德价值判断清晰的世界,他的个人判断与黑色电影有很大不同。在《黑色电影》( film noir)这个现代犯罪城市中,主角的个人伦理选择不仅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而且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80年代的代表作品是德国电影导演文德斯的《哈米特》(1982),讲述了硬汉侦探小说家哈米特如何被卷入自己的创作世界的故事。是“新黑色电影”中一部独特的作品,以40年代电影黑色中重要的原创作家为电影主角,结合小说家所处的时代和电影黑色的世界进行论述。《哈米特》在欧洲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这反映了法国和德国的影评人和学术界对美国40-60年代黑色电影的重视。法国影评人发现黑色电影后,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笔记派备受推崇,随后传入德国。作为德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坚份子,文德斯导演的《哈米特》很有代表性。
90年代,美国导演‘柯蒂斯·汉森’终于拍出了《洛杉矶的秘密》(1997),可以和经典的黑色电影相媲美。本片穿插了一些改编自哈米特小说的电影片段,老电影片段都是以维罗妮卡·莱克为女主角。维罗妮卡·莱克在这些电影中形象突出,几乎成为美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硬面特警队”特意安排金·贝辛格扮演一个类似莱芜柯的角色,甚至在闺房里播放了一段莱芜柯的电影片段。这种文字很有意思,他们的角色也有呼应。金·贝辛格(Kim Bessinger)性格世故,但去好莱坞圆梦,最后却成了高级应召女郎。当她不再像莱芜那样长得像电影明星的时候,别人就把她当成莱芜了。《硬面特警队》可以算是90年代“黑色新电影”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