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你在一起》800-700字

关于和你在一起的评论

一部电影有音乐或舞蹈的元素,总会让观众感到轻松和浪漫。我想陈凯歌导演是看了《和你在一起》的早期剧本才知道音乐在整部电影中的重要性的。

纵观整部《和你在一起》,音乐元素的作用确实无处不在,从影视画面剪辑的节奏、人物性格命运的雕琢、镜头移动的依据、两级蒙太奇平行交叉剪辑的连接视听元素,我们都能感受到。

但是技巧的运用不一定能达到艺术上的收获。当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新鲜感退去后,再次理性看待这部作品时,会觉得音乐在整部电影中只是作为一种表现元素,它的使用过于客观和具象。换句话说,音乐在整篇文章中被作为一种简单的“工具”使用,而音乐本身的魅力及其丰富的表达内在精神和艺术意义的能力却被大大削弱了。

和声中,饰演陈凯歌本人的余教授经常喜欢说这样一句话:“音乐是用心和情感演奏的,是和灵魂有关的东西”。但《和声》中的音乐恰恰与这种“教条”相反。

接下来我们就拿几部题材相似的电影做个类比。《Shine》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音乐钢琴天才成长的传奇故事,用平淡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看似痴迷又有些懦弱的钢琴家。在这部影片中,他是一个超级卑微的人,甚至被别人鄙视和羞辱。当他用音乐“唱歌”的时候,你总能感受到这个“懦夫”在音乐面前精神世界的惊喜和躁动。在这部电影中,音乐不是简单完美的演绎,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自我诠释。在这里,音乐是一种媒介,它承载着传达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任务。通过音乐,你可以看到一个对音乐“着迷”的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另一部电影《钢琴课》展示了一个哑女、一架钢琴和一个深爱着她的印度男人。在影片的第一部分,丈夫去世的哑女用音乐倾诉了内心的想法、痛苦和喜悦,这是她对过去爱情的纪念,也是她自我救赎的方式。在影片的后半段,爱着哑女的印度男人是点燃她内心激情的导火索,而哑女的小女儿则是见证人;最后救赎完成,琴沉入海底,一种情感寄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真爱,是内心世界激情的复活。音乐再次回荡,纪念哑女在大海中的“洗礼”,她再次复活,音乐是哑女爱情的前奏。

在一系列的情感发展和见证中,音乐是潜在情感发展的表现因素。没有这个元素,情感很难表达得如此准确,因为没有音乐,电影就失去了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义。

与以上两部电影相比,和声中的音乐变得苍白无力,最重要的电影因素“音乐”也变成了机械剪辑和抒情工具,在音乐和画面的流畅剪辑后带来更多的视觉快感。之后,我们再次追忆,仿佛没有一个段落能让我们怀念,音乐所能带来的多层次的“表演”和“倾诉”也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期待中。我为它的损失感到难过。

换个角度,不难发现,陈凯歌作为中国电影精英,在这部电影中表达的是“精英思想”。如果说《黄土地》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那么在《霸王别姬》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陈凯歌对精英的关怀,在《和你在一起》中,他的精英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基于《和声》中的角色分析,刘小春在学琴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以“父亲”身份出现的人物。第一个,是小春的农村养父刘成;其次,是一个事业爱情受挫,终日郁郁寡欢的音乐老师——姜老师;第三,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精英人物——于教授。

剧中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刘成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人物,是乡下人。作为抚养长大的父亲,刘只给普通人的力量。依靠这个农民父亲的力量,刘小春几乎不可能最终成功并进入精英阶层。姜老师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一个悲天悯人又自恋的人,一个普通的老师。他只能让刘小春更加熟练,但这还不足以让他成功成为精英。刘成为的一名教师,以及蒋先生最终放弃他的学生,都传达了他们对精英阶层的顺从和认可。

因此,第三个“父亲”作为一个救赎者出现。这个精英的代表姜教授亲自出演陈凯歌,他也把这个“救命恩人”刻的入木三分。从这一系列的电影表达中可以看出,刘小春想要成功,只有精英们才能做到。好在电影《和谐》的结尾,并没有对“精英精神”的过度迷恋,最终让刘小春回到了刘澄的身边,但我们感受到的是,刘小春与成功和精英群体擦肩而过,让遗憾大于快乐。此外,陈凯歌饰演的姜教授在片尾表明“上过于冷”或“下过于篱”更好。

和声中,刘小春与美女莉莉之间难以言说的情感,让人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男生对美女的爱情的细腻表达,以及《老师的告别》中师生们热烈的心灵。相比之下,《西》和《教》中的情感处理,让人刮目相看;而《他》里的关系,用笔一抹就淡了,让人唏嘘。

此外,和姜先生,以及他们与刘澄的生活,都被戏剧化、浪漫化了,而追求“精英”的成功成为了主题,生活的肌理被大大割断,使整篇文章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