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越在德云社里没有字辈?
相声界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的字辈,最通行的还是按代来算。
从第一代张三禄开始,到孙越郭德纲是第八代,而再往下就没有算入相声谱系,如果以后有人要统一整理,那么估计能算到十一十二代都有可能了。
而现在网上比较熟悉的字辈,其实是从第四代“德”开始,一直到孙越这一代的“明”,也就是所谓的“德寿宝文明”,也有说法是“德寿立仁义”(张寿臣定的)。
但实际上每一个字辈里,都有相当多并没有用这个字的艺人,只不过更有名的就是“德寿宝文明”,或者“德寿立仁义”,所以用这些字代替一代相声艺人,更容易让人们熟悉记忆罢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相声八德,代表了相声的一个黄金时代,但跟他们同时期,而且名气丝毫不亚于八德的组合,就是老北京“笑林五杰”,高德明、张杰尧、汤金城、绪德贵、戴少甫。其中张傻子张杰尧,就是德字辈里面的异类,而他师父高闻元所有徒弟,都没有用“德”字。而东北相声名家冯昆治,除了高德明三兄弟之外,其他徒弟也没有用德字。谢天顺的祖父谢芮芝,也是第四代相声艺人,同样没有用德字做艺名。
而张寿臣这一代,大部分也没用“寿”字,比如八德之一马德禄的长子马桂元,三儿子马桂福(马三立),还有侯宝林的师父大面包朱阔泉,老郭爷郭启儒,郭荣启等。而张傻子张杰尧给徒弟定的是“松”字,比如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等,他连自己三个女儿都用松字当本名,比如小明星张松青。
第六代宝字辈,基本就开始各自开枝散叶了。大门长张寿臣给第五代定的其实是“立”字,比如大徒弟常宝堃,艺名常立桐,单口大王刘宝瑞,正式艺名是刘立棠。但大家比较爱用“宝”字,就是因为常宝堃是本名先红,然后再拜师寿老,于是常立桐这个名字反而推广不出去,结果把第六代都“宝”化了。就连通天教主赵佩茹,也是用赵宝琛为艺名,只不过外界更熟悉他本名而已。
但马三立先生的徒弟都是“笑”字,尹笑声,阎笑儒,连笑昆等都是马三立取的,例外的就是常家几个徒弟,常宝华常宝丰,马老也没另外取名字,原因就是小蘑菇光环实在不能动。
第七代文字辈,来自苏文茂先生,他的艺名本来有两个,一个是谢芮芝取的苏伯光,一个是张寿臣取的苏仲仁,最后常宝堃让苏文茂先生自己定,于是苏先生决定就用本名,以便让母亲能够找到自己。于是大部分第七代艺人都用了文字,比如德云社的张文顺李文山邢文昭王文林。而赵佩茹的弟子,“伯”跟“英”比较多,最有名的就是李伯祥跟高英培。但更多的还是用本名,比如侯耀文侯耀华,范振钰、石富宽,以及台湾的吴兆南等,或者就是取艺名全凭自己喜欢,比如马树槐(马季)。
到了第八代,也就是孙越这一代,字辈基本上就彻底淡化了。而这一代真正传承“明”字的,反而是一个名气不是很大,但大家看到他联想的确实“文”字的艺人,那就是苏文茂先生的公子苏明杰,他是高英培先生的徒弟,但大部分人更熟悉的还是他扮演的《纠纷》里的丁文元。
其他基本都是用本名了,比如马季的弟子,都是以师生相称,没有一个按字辈排的,姜昆冯巩赵炎刘伟王谦祥李增瑞黄宏等。郭德纲于谦孙越侯震李菁等,都是用的本名。唯一的例外是张文顺徒弟,破天荒的用了“德”字,老爷子大概是为了给郭班主打掩护,于是把自己家族里面的“德”字拿出来,整了一堆“德”字艺人,徐德亮张德武等,也算是向师祖一辈致敬了。
再往下第九代,字辈就彻底没有了,郭德纲徒弟是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苗阜徒弟是海纳百川万象归春,高峰徒弟是用“昊”字,李菁徒弟都用“天”字。
第十代现在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比较有名的就是德云系的“筱”字辈,尚筱菊刘筱亭等。曹云金徒弟理论上也是第十代,不过他取名字有点野,李连杰马连良都整出来了,实在不怕招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