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是地方节度使的安禄山却有叫板大唐帝国的底气?
唐玄宗时期,大唐帝国***设有十大军区,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西北的河西、陇右、朔方三大军区,和关东的河东、范阳、平卢三大军区。这两大区域的总兵力,分别约为21万人和18万人,他们都是大唐帝国最精锐的部队。
剩余的四大军区,则是南方的岭南和剑南军区,合计兵力约6万人,以及漠北的安西和北庭,合计兵力约4万人。
本来,这十大军区分别由十个节度使掌管,每个节度使所控制的总兵力很少会超过5万人,十个人之间相互节制,从而保证大唐军队的稳定。但问题是,由于西北的三大军区,就在帝国都城附近,所以皇帝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否则一旦出事,那就是心腹之患。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就用太子来节制这三大军区,一方面自然是用太子来压制西北军区的将领,让他们不敢造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太子能够和西北军区的将领们建立好联系,这样太子登基后,其地位才能真正稳固。
但问题是,大唐帝国曾发生过好几次太子夺权的事情,所以对于晚年的唐玄宗来说,他最大的心病,也是害怕太子会抢班夺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太子和西北三大军区的将领来往太过密切,自然会让唐玄宗心中没有安全感,因为这意味着太子已经具备抢班夺权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决定加强关东军区的力量,让他们能够与西北军区抗衡。于是,唐玄宗将关东的河东、范阳、平卢三个军区全部交给安禄山一个人掌管,这种情况下,关东三大军区就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太子领衔的西北三大军区刚好相互制约,太子和西北军区自然都不敢再轻举妄动。
换句话说,处于唐玄宗的角度,是让太子和安禄山分别领衔西北三大军区和关东三大军区,然后两者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太子敢抢班夺权,安禄山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率军进京清君侧,而如果安禄山敢造反,皇帝直接可以将西北军调往关东平叛。
最开始,安禄山也很清楚自己在这盘棋中的所处的位置,所以他早早就与太子划清界限,并且曾不惜多次得罪太子,甚至还公开叫嚣自己不知道太子是干什么的。对此,唐玄宗自然很满意。但问题是,随着唐玄宗年龄越来越大,面对年富力强的太子,安禄山不免也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有所担忧。
处在安禄山的角度,如果将来太子登基,他肯定不会有好下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而且,从当时的情况看,安禄山一个人掌管三大军区,是大唐帝国实力最强大的节度使。
反观大唐帝国,虽然西北三大军区的实力也非常强大,但问题是,大唐帝国的西北,与回纥、吐蕃相接壤,如果大唐政府大规模调集西北军到关东平叛,必然会导致西北边防薄弱,到时回纥、吐蕃很有可能趁火打劫。
而且,当时西北三大军区对皇帝也很是不满,所以他们在平叛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趁机养寇自重或者直接也闹其独立。与此同时,大唐帝国在南方和漠北的四大军区,在天下大乱时,也很有可能也趁机跟着一块作乱,那到时大唐帝国必然会土崩瓦解。
事实上,在安禄山打算起兵造反时,他所构思的战略,绝不是靠一己之力来挑战整个大唐帝国,因为傻子都知道这是以一隅之地与天下抗衡,绝对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他所期待的情形应该是,在他起兵造反后,那些原本不满大唐政府的力量,比如回纥、吐蕃、西北三大军区,西南和江南,都趁机浑水摸鱼,这样大唐帝国自然会崩盘,然后天下遍布草头王,安禄山再挨个消灭这些草头王,最终取唐而代之,这也才是安禄山敢于叫板大唐帝国的底气所在。
只不过遗憾的是,安禄山造反后,虽然开局非常完美,很快就席卷的整个关东,但是,他希望的回纥、土蕃、西北三大军区、西南和江南趁机浑水摸鱼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出现,所以他只能在绝望中垂死挣扎,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