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的历史考证

郑州是中国商代的国都,再看新密市超化这个地方,流淌了几千年的溱河和洧水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在这片独特环境下产生的。

钱林申,退休前是新密市文化馆馆长,长期从事超化吹歌研究工作,他说:“北魏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好多乐奴被贵族家庭遣散,有的乐奴生活没有着落就到寺庙里。因为寺庙要宣传他们的教义,这些乐工就到寺庙落脚,所以寺庙里就有大型乐队,保持了宫廷音乐风貌。”

当地史志记载:“超化吹歌师承于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排名中国名刹十五位的超化寺参拜,将吹歌技艺传授给这个寺的僧人。明朝末期又由超化寺中僧人传给了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汉族民间。”中国十年动乱期间,超化吹歌面临失传,老艺人张振恒想尽一切办法,在老伙计们的帮助下,将乐器保存了下来,可是前前后后,超化吹歌18年没有演奏过。1978年钱林申重新发掘、整理,让吹歌死而复生,对超化吹歌他可谓情有独钟。

吹歌的主要乐器叫“管子”,翻开《辞海》,书中对管子的解释是:商代就有,以木制、竹制为主,唯独超化吹歌的管子以纯黄铜精铸而成,专家将它称为“古代中国民族乐器活化石”。

超化吹歌队伍中要同时有两支管子,一个高音,一个低音,这在全中国的吹歌中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