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帅与枢相谁大

以宋代为例,枢相的权利要比殿帅的权利大。

宋代宰相兼任枢密使者称枢相,五代后唐时,枢密使有人兼宰相。宋代称宰相兼枢密使者为枢相。也就是说枢相的权利从单纯的宰相,还需要兼任枢密使者的身份,而为了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

所以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尤其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而殿帅只是宋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殿帅只是某支或军队中最高的指挥长官,而仅仅一个枢密使就是全国的军事长官,更不要说枢相(枢密使兼宰相)的权利,就比殿帅的权利更大了。

扩展资料:

从唐宋时期的枢密使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其经历了从内廷化向外朝化的转变。从唐后期最初的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经历了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

基本上完成了由内廷向外朝的转化,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宋政府鉴于武将骄悍,逐步建立重文轻武的“家法”,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实际上是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枢密使制度,彻底完成了枢密使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

百度百科-枢密使

百度百科-殿帅

百度百科-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