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庆发扬,那为什么不改名呢?
湖北黄梅县境内有山曰黄梅山,人们在山上采茶时引颈高歌,这就是采茶歌,后来就发展成了黄梅调——黄梅戏。安徽宿松说:这个说法来源于《宿松县志》。据记载,宿松县早在清咸丰年间就举办过黄梅调的公开演出,比自称黄梅调起源地的黄梅县早了近百年。湖北怀宁说:无独有偶,湖北怀宁也有个黄梅山,而黄梅戏就起源于怀宁县的民歌小调。
这个说法是最靠谱的,因为黄梅调的唱腔就是怀宁地方方言的腔调,和湖北黄梅县关系不大。但是为什么现在普遍认同湖北黄梅说呢?这是因为1958年,毛主席在湖北观看过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当时主席就随便问了句: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单排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以后湖北黄梅说就被主流观点普遍采纳了。
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所以他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的黄梅山上,其理由与说法也比较令人信服。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当地人认为,黄梅戏具体来源以无从考证,但是严凤英是将那些小调、民歌形成一个剧种的,因此严凤英才是黄梅戏的开创者,因此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安徽桐城。
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例如: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
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十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
根据这些记载,廖先生认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于宿松县。这种说法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在当地形成一种热潮。不过笔者认为,争这些传统文化的起源地没什么意思,有这份心思还不如将我国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逐渐的看着它们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