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022 |逃离摩加迪沙:我们与和平的距离
文/李震
在后疫情时代,由柳承莞执导,金伦炫、Zo In Sung等人主演的电影《逃离摩加迪沙》作为一匹黑马驰骋在韩国电影市场,不仅获得了韩国的票房冠军,还代表韩国参加了2021奥斯卡。
影片改编自非朝外交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内战,韩朝外交官携手营救同胞,在关键时刻逃离摩加迪沙的故事。
“韩朝南北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题材,珍珠玉石在前,《同一安全区》、《铁雨》、《生死谍》等,逃离摩加迪沙为何能突破重围,实现“旧瓶装新酒”?
01反对
《逃离摩加迪沙》是一部以“反对派”为题材的电影。
因为对立,不敢正视对方的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阵营和阵营非要斗个你死我活,各国筑起了不能互惠互利的高墙。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一种消除对立,走向和平的好方法。然而,导演柳承莞在影片中相当悲观地告诉我们,对立无处不在,它像病毒一样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无数的变种。消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这种对立可以是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斗争。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顺势展现了朝韩之间为赢得加入联合国的宝贵一票而展开的各种勾心斗角。双方除了表面上向索马里提供教育和资金支持外,暗中雇佣劫匪抢劫国礼,贿赂记者散布谣言等有损外交尊严的行为,都赋予了影片强烈的现实荒诞感和黑色幽默。
如果韩大使和林大使能因为外交官的言行代表国家形象而压抑怒火,进行理性平和的交谈,那么他们身边的这两位热血参赞将最大程度地将朝韩之间意识形态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外化。当江参赞揪住太参赞的衣领大骂“红色分子”时,太参赞因为江参赞伪造投降书而大打出手,影片的爆炸气氛几乎溢出银幕。
这种对立也是不同阶层之间巨大的贫富差异。
影片的另一条隐藏线是为我们分析“摩加迪沙之战”爆发的社会原因。从索马里海关收受贿赂、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总统府金碧辉煌的装饰等细节不难看出,韩国极力讨好的巴里政权腐败腐朽,运气将尽。
相比之下,影片顺着韩大使、太参赞等陌生人的目光,描绘了索马里的底层图景:人们过着衣不蔽体、饥肠辘辘的生活,在贫民窟的垃圾堆里挣扎求存,孩子们在破旧的窝棚里接受知识。
这另一种视角是客观但富有同情心的,也揭示了无能政权刻意制造的贫富对立中反叛势力滋生的必然性。
如果说以上两种对立对于观众来说过于宏观和遥远,那么内战爆发后聚焦于个人的对立则令人震惊。
没有过多的笔墨,导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狂热和死亡的人间炼狱。前一秒,与泰参赞关系密切的索马里情报人员用枪打碎了他的耳朵,并洗劫了朝鲜大使馆。一个像天使一样渴望知识的孩子,现在却变成了一个以抱枪杀人为乐的魔鬼;韩国大使馆的扩音器里播放着“像朋友一样的家人”的外交辞令,但大街小巷的同血统同种族的索马里人却一片狼藉,尸体遍地。
影片前半段,几乎所有人都因意识形态、国家立场、阶级差异、身份隔阂、个人利益等“枷锁”而陷入了相互仇视、自我毁灭的怪圈。最终建立起来的信任、文明、人性,在各种对立面前不堪一击。
02破冰
正是在这个充满仇恨和对立的“失落的世界”里,朝韩双方抛开偏见,携手求生的“破冰之旅”才如此令人动容。
在细节中发掘人性的微妙,促进情感关系,一直是韩国编剧的强项。诗、燃、晴姐淘等优秀作品得到了证明。作为一部尘封战争题材的商业片,《逃离摩加迪沙》对朝韩之间的情感处理也是细腻可圈可点。
韩国人第一次到韩国大使馆避难的时候,朝韩像宗教油画一样坐在餐桌的两边,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历史时刻。这群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陌生人,因为历史问题被迫反目成仇,如今却要坐下来面对面,一起思考生存。
他们之间对立关系的松动,是从韩大使主动为林大使送饭开始的。孔书记总能和韩国人吃到一样的菜;林太太帮韩太太按住紫苏叶。在这些心照不宣的餐桌细节中,双方都意识到之前的对抗是多么可笑——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即使在索马里人眼里,他们也没有什么不同。
韩新胜和林龙珠两位大使也在这次“破冰之旅”中展现了外交官应有的职业素养:头脑灵活、头脑冷静、以人为本的大度。
当韩大使就伪造投降书一事向林大使道歉时,林大使不仅当场表示理解,还设身处地地说:“我们也会这样做的。”当意大利大使馆通知韩大使救援飞机只能带走韩国人时,面对这个宝贵的逃生机会,韩大使陷入了痛苦的挣扎。
一句理解的话,无言的沉默,让我们看到朝韩大使身上闪耀的人性之光。他们渐渐卸下了戒备和面具,现在真的把对方当成了兄弟姐妹。彼此不再是一个值得仇恨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电影最感人的是关乎生死的大逃亡。
出发前,大家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女人缝麻袋、白旗,孩子帮忙送衣服、运沙子,男人用书、门板武装汽车。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任何意识形态和国家立场的对立。而此刻,剑拔弩张的朝韩却融合在一起,为了“生存”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逃跑途中,他们不幸遭到政府军和叛军的袭击。汽车在枪林弹雨中飞驰,书页漫天飞舞。这既是导演出于视觉原因做出的浪漫改编,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在生死面前,意识形态脆弱如纸。只有放下对立,携手共进,才能逃离。
天下一家,路漫漫。
逃离摩加迪沙不太光明的结局给了这部电影致命的重量。
刚刚穿过鬼门关的朝韩在救援飞机上姗姗来迟地互道了谢。可悲的是,在即将登陆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重新戴上面具和枷锁,装作陌生人,因为人身安全而被迫继续仇恨和对立。
在这里,导演用克制和隐忍处理了朝韩双方的复杂情绪:孩子们对视着,眼睛被大人遮住,大人坚强、冷静、冷漠,两个外交官只留给对方一个挣扎后不情愿的背影。我们看到两组人在飞机上深深拥抱,到了现实世界,队伍逐渐平行,然后分道扬镳,一个向北,一个向南,留下无尽的叹息。
孔子曾经憧憬过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人人为公,天下为一。大家相亲相爱,没有区别,没有战争。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很难体会到《逃离摩加迪沙》中那场惨烈的战斗,但电影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纷争和无法对话,与90年代相比有所增加和加剧。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或者网络环境,因为意识形态、立场、身份、圈子、地域、性别、个人兴趣的不同,充满了相互的批判和谩骂。给对方贴标签,妖魔化对方,成了维护自己话语权的唯一手段。他们的眼界越来越窄,思想越来越低,情绪越来越高。以敲诈、举报、侮辱为首的网络暴力随处可见。
正如韩大使所说,“有时候有两种真相。”面对敌意和偏见,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认为的真理,这是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无法改变的。
因此,《逃离摩加迪沙》不仅是一部描述历史的杰作,也是一部反映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的冷酷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