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系统系统能否形成完整的生态链?
绝对有可能,也一定有可能。这要结合《鸿蒙系统》和《方舟》来分析。
从方舟编译器和鸿蒙系统的发布时间来看,应该属于同一个大项目下的两个子项目。当华为十年前开始考虑极限生存,要求海思开始备用芯片的开发时,没有理由只备用硬件,不备用软件。
实际上,海斯只是华为2012实验室(名字来源于电影2012,所以整个实验室的目标就是想办法在极端压力下逃生)下面的一个部门,与海斯、中央软件学院等部门一起,方舟编译器和鸿蒙系统大概是中央软件学院应对极限生存的产物。
方舟编译器根据公布的零星信息,将Android应用编译成机器语言。方舟编译器刚发布的时候,被很多人质疑。许多人认为,在当前Android已经具有强大编译能力的情况下,启动新的Ark编译器是多余的,会浪费资源。
然而,在极限生存的背景下观察Ark编译器会很有趣。如果说华为硬件极限生存的压力来自芯片故障,软件极限生存的压力来自安卓故障。
当华为不能再用安卓的时候,一方面要生产自己的操作系统,也就是鸿蒙系统;另一方面,它应该努力让鸿蒙系统活下去,让鸿蒙系统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生态。这靠的自然是方舟编译器。
用这种战略思想来看方舟编译器的发布,就很容易理解华为即使是多余的,也会打造自己的编译器软件,因为它的目的是保护鸿蒙系统,让鸿蒙系统一出生就有奶吃,有完整的安卓生态系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