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奋起,意志起源于好奇心

认下摘自北京微梦科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相关文章

毛主席是如何看待人生逆境的?为此,他曾做过这样一番精彩论述。1917年秋天,24岁的毛主席一面听讲杨昌济老师的修身课,一面在这门课的教材《伦理学原理》上做了大量的批注。《伦理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代表作,而毛主席的批注,则结合这部作品,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泡尔生说,人的精神,由理智与知识、 情感 与意志这两方面构成。什么是人的意志呢?毛主席说:意志,首先就是人对于变化所怀抱的积极态度。毛主席还极为独异地说,意志起源于“好奇心”。

泡尔生在《伦理学原理》中这样写道:人生如攀高山涉大海,人生如探险,充满逆料,但这也正是人生之奇绝之处,“平和”并不是人生所要追求的境界。而毛主席则在这一段的旁边批注说:“此数句可证人类以惊奇为贵。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

“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毛立志追求波澜壮阔的人生。当时之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而毛主席则倡议拥抱这样的时代。他呼吁以强大的意志,去直面这样一个令人震惊和“惊奇”的时代。他认为,失败不可怕、变局不可怕……只有不变和僵化才是最可怖的。

《伦理学原理》认为,变化可以唤醒古老的民族,震惊则可以促使之觉醒。而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退化,一个时代的衰老,就是因为它对于世界丧失了新奇与震惊的感觉,从而归于麻木。

毛主席则认为,中国正处在这样的时刻,他说,中国人之麻木,就在于其缺乏意志力,而所谓缺乏意志力,就是指中国人缺乏面对变化的勇气,丧失了对变化着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惊奇感”。

而这样的人生就是僵死的人生。

泡尔生还说:假如人生可以规避一切危难、一切失策,那么,所谓努力、冒险,所谓对于胜利的喜悦和对于失败的沮丧,也都会随之被消灭殆尽,而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如果胜利不由斗争而得来,那种“无抵抗之成功,则必深厌之”,就好比下棋知道每局必胜,打猎已知每猎必获,如此一来,下棋和打猎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而毛主席在这一段批注说:“此缘吾人有好变化、好奇之心。人不能有俄顷不变化者。”在毛主席看来,当下之中国,并非缺乏读书人,中国的问题在于读书人头脑保守僵化,他们沉溺于固定的知识范式和程式中不能自拔。中国缺乏的也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批判地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变的勇气。

在毛主席看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所缺乏的不仅是智识与聪明,更是求变的热情与意志。泡尔生把人类斗争的意志称为“抵抗力”。他说,正是通过抵抗外在的压力,人方才创造了崭新的自我与崭新的世界,故“世界一切之事业及文明,固无不起于抵抗决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