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容易犯罪?
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很容易导致他们犯罪。
(1)青春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身体发展。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生理上,他们的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精力充沛,易受暗示。是个性和独立性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自立意识得到了加强,出现问题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他们爱自己解决问题,不想被束缚,成熟感也越来越突出。心理上,希望社会和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但在经济和生活上也会依赖父母和社会。所以,一旦这些青少年的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转移自己所依附的对象,也就是“权力转移”。根据他们的兴趣和个性,他们组成小团体。这些小群体中只要有一个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犯罪倾向,就容易形成团伙犯罪,这也是近年来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
(2)多数未成年犯道德观、人生观颠倒,法律意识淡薄。(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努力工作,与时俱进,自觉提升自身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开拓者和建设者。然而,商品经济中的不健康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也使一些青少年迷失了方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他们错误地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在他们眼里,打架、斗殴、出轨、耍流氓都是“有趣的事”,没什么严重的。敢于冒险,不顾一切,才是“大英雄”。在大多数犯罪的年轻人眼里,无私和自我牺牲都是空洞的。只有为自己做一切才是最实惠的,甚至以此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误把犯罪当成正当的致富途径和方式。(2)法制观念淡薄。笔者从许多中小学生的肺腑之言中感知和发现,随着法制教育的深入,虽然学生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只关注学习成绩,关心能否考上大学。即使他们搞法制教育,也是表面的,被动的。因此,这些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如某学校初二学生冯某,利用放学后的机会,采取殴打、恐吓等方式,抢劫低年级同学钱财。警察问他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回答是:我不就是还钱吗?如果这让警察目瞪口呆。还有人作案只是想考验公安局的侦察能力,被抓后以为自己在开玩笑。有的甚至把进公安局当成“大事”,等等。大量事实表明,大多数未成年犯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容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2.外部环境是促进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任何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离不开社会和周围的环境。青少年也不例外,他们是在社会的现实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成长环境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谚语:如果你靠近朱者赤,你就会是黑人。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孩子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孩子不良人格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对未成年罪犯家庭情况的调查普遍存在偏差,大部分是畸形的。有的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有的与长辈同住,纵情声色。肖鑫,一个17岁的男孩,砍死了他的奶奶,砍伤了他的爷爷,从网上偷钱。父母教育缺失,爷爷奶奶过于溺爱,让他辍学后沉迷上网,最终走入犯罪深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青少年是无辜的,如此触目惊心、丧尽天良的案件,给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
(2)学校教育的缺陷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他们认为法律和道德教育只是形势的需要,所以忽视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教育,被动应付。只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法制教育讲座等。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教育者自身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后流于形式。还有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老师,经常使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歧视差生,尤其是双差生,让他们随波逐流,甚至把他们推出社会。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后患,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3)在建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入侵,我国历史上一些精神文化糟粕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极其腐蚀的作用。如色情、赌博和毒品;宣扬性、爱情和谋杀的不健康电影、录像、书籍和期刊的泛滥;学校、小区周边的非法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它们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上升的重要社会因素。据统计,14.1%的学校有不健康书刊出售,26.1%的学校附近有录像厅,19.2%的犯罪是由于色情、暴力等书刊、音像制品的毒害造成的,网络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青少年犯罪有所增加。青少年性发育逐渐成熟,喜欢接触异性,对异性充满好奇。如果此时他们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诱导,就会因为早恋、性欲控制力差、贪欲不受控制而犯罪。例:是某县某初中3班(1)学生臧某强奸女同学一案。据他自己供述,他看了色情录像和书刊,犯了罪。也有青少年把电影电视里的逃犯当成英雄,把作案手段当成本事,作案手段残忍。比如一个小伙子严XX,带着一个12岁的孩子去上海玩,把家里600块钱全部拿出来。他们计划以欺骗手段租一辆车,在回家的路上用准备好的酒瓶猛击司机头部,抢劫未果。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在电影里看到它可以抢钱。”
3.青少年立法体系不完善,总体上缺乏可执行性。
我国虽然制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但这些法律对违法者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在一些案件的司法工作中出现了“有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此外,社会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宣传流于形式,对犯罪青少年的帮助和教育不足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从上面可以看出,不良的社会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在鼓励甚至直接促进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