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的“国学大师”到被人唾弃,曾经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经历了什么?
如今的现代传媒科技发展迅速,任何人和事都可能一夜之间爆红。有的人会因为某些热点突然进入大家的视野,迅速走红;也有的人因为各种言语不当,慢慢得消失不见。网络就是这样,任何信息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下面我想介绍的就是一比特著名的文化学者,于丹。原本风光无限的于丹,却在一场演讲中被大学生轰下了台。从国学大师到众人唾弃,这其中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国学大师”于丹
于丹在2006年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做客热门节目《百家讲坛》,为全国的观众们的讲述深入浅出的《论语》知识。温暖且易懂得“心灵鸡汤”的讲课管道,让于丹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于丹更是借着电视传媒的余威,开始出版《于丹论语心得》等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书籍,不仅扬名国内,还向国外三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外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国学大师”,风光无两。
先贤的书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思想,海外学者在拜读于丹出版的书籍之后,确实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于丹本人,更是荣获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彼时刚刚成名的于丹,有些受宠若惊的意味,面对大家的称赞,她也会谦虚地说“自己是国学小师”。
于丹的口碑下滑
之后,她在全国各地办讲座,解读昆曲,上课时候的于丹,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而于丹也将《于丹〈论语〉心得》出版成书,同样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然而在几年之后,于丹的名声却江河日下。有人发现,于丹虽然讲述的是论语,然而她并不属于文学院,而是艺术与传媒的老师,对于众多读者而言,于丹的魅力在于她声情并茂的演讲,但是于丹演讲的论语内容是否正确呢?京城名嘴周孝正评价于丹讲论语: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她对于论语的理解,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肆意解读。”这是不少网友的观点。
2007年,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的十个博士,签署联名文章,抵制于丹,他们认为其“极其无知”,要求于丹从《讲坛》下课,人们也开始了对于于丹所讲内容的反思。在讲台上,于丹努力强调“真善美”,然而北京主持人认为,于丹完全是在说“正确的废话,孔子活过来都得给她鞠躬。”在给人们灌百无一用的心灵鸡汤。
失败只能归咎于自身
一年的时间,声名大振。收获了鲜花和掌声,似乎就忘了自己的本质,与本职工作。她已经将自己追求的本质由交流思想转变为提高生生活质量、谋生。周围的一切过于奢华,让她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家族的期望,忘记了起初研究国学经典的初衷。
一切皆由心生,一个人对生活与学习的心态都变了,行为上也会变得过于不和文学界清素相符合。作为一名学者,最起码的穿着要得体,尤其在众多大家出现的场合,不应该出现超短裙和高跟鞋。一位国学大师,在严谨研究学术的同时更应该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不应该以此来博人眼球,引人反感。
随着声名大振,心态也不再平和,于丹对文章名著的研究就不再深入。在成名以后,她出版过几本书,但是大都没有自己的创新思想,都是抄录古人思想,并没有什么创新。她随后在公***场合演讲的内容多是心灵鸡汤,虽然很走心,却没有任何新意。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似乎是众人的生存法则,更何况是一比特老师呢!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品德。被名利诱惑的可以是任何人,但绝不能是老师,因为他们为人师表,是给学生做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