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虽虽然即使辨别

1. 古文中“虽”怎么分辨是即使还是虽然

区别在于“条件”不同。虽然是真实条件,即使是假设条件。

分别举例:

真实条件的,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梁园好是真实的,这里翻译成“虽然”:梁园虽然很好,但它不是可以久住的地方。

假设条件的,如“虽死犹生”,死是假设条件(不管他真的死了没有),就要理解为“即使”或“纵然”:这样高尚的人即使死了,他的精神还跟活着一样。

这很容易辨别。如“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手有百指”是不可能的,因此是假设条件。

2. 文言文中虽的用法虽在文言文中有两种用法,一为“虽然”,二为“即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

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