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的新闻联播

"如觉不满,及时转台,无谓日日抱怨,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更好的人与事,正在等待如此可爱的你,去,去追求。"——亦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荒原,人们自一开始就在心中的荒原上开垦种植,努力运作,最后长成奋斗的参天大树,携着青青草原,动人而芬芳。即使最开始我们一无所有,但是只要勇敢的去追求,去奋斗,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14岁之前, 杨伟光是普通人眼里那种难以出头的孩子 ,少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出生在贫哭的家庭里,却依然满怀着斗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曾经令人们怜悯的,却是今天值得骄傲的存在,而央视的传奇,也正是由他来一手书写。

杨伟光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一岁的时候, 他的父亲去了南阳谋生, 后来在异国他乡病逝。他和他的妹妹、弟弟是由母亲一个人带大的,为了养活儿女,母亲几乎是省下了每一分钱来供他上学。

家中的贫穷让杨伟光过早的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诚然,如果可以的话,他也想像是那些普通的孩子一样肆意奔跑,奔赴自己的理想,可是她甚至没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

这不是夸张,因为家里很穷, 杨在14岁之前从来没有穿过一双鞋。 1948年小学毕业后,他辍学回家务农。直到1949年梅县解放以后,他才回到学校。初中和高中都依赖政府拨款。

贫穷的日子就像病毒一样,深深的刻在这个少年的脑海里,一方是自己向往的远方,一方是负担累累的家庭,杨伟光的内心无比煎熬。

他是想去追寻梦想的,可是等待他的,只有看不到前路的未来。

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美好的生活在一步步的走近,曾经的苦难,都要离他而去了。

1985年7月16日, 杨伟光接到一纸聘书: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即使他在广播方面已经驾轻就熟,但是他依然是电视界的新人。

这条路,走还是不走?杨伟光在自己的内心中反复的问自己,直到得到了一个准确的答案。

曾经的苦难让他敢于接受最为黑暗的结果,即使失败,自己也已经不负一生。

杨伟光接受了这份工作,这一年,他49岁。

1991年12月,杨伟光晋升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上任之后,杨伟光提出要把中央电视台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电视台"的口号。他最重要的想法是" 把央视带上世界的舞台 "。

"过去,电视被用作 娱乐 工具,主要用来播放电影和舞台剧,"他说。"但我认为,作为新闻机构,我们应该敢于触及热点,敢于批评。"

这是相当大胆的决定,仅用6分钟,新闻联播的规则以及性质在此刻悄然发生了改变,或许是触及了自己童年的磨难,杨伟光决定,让百姓更多的看到 社会 上的一切。

好也罢,坏也罢,必定要说出来,做出来。

五个月后,承载着许多人期望和 情感 的"焦点访谈"节目正式启动 ,在中国走红

就这样,中国电视史上掀起了一股独特的浪潮,被曝光的地方官员数不胜数。

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杨伟光想要的,是最真实的剖析,是最真诚的辩白。

1996年4月,央视脱口秀《实话实说》开播。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开始播出。1998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今日》和《幸运52》。

除了新闻节目的改革,杨伟光作为该台的台长, 在央视的广告和电视剧制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新闻广播之后的广告插播,现在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过去是不允许的。

杨伟光力排众议,进行了改革,央视的广告收入和运营收入从杨接手时的2.7亿元增加到他卸任时的50多亿元。

当时,中央电视台只有两套节目,平均每天只播出28条新闻。新闻网络在半小时内只播出15条左右的新闻,信息量小,新闻价值低, "不新鲜"。 及时性总是落后于广播和报纸。

经过两个月的考虑和制定计划,杨伟光认为电视新闻缺乏新闻意识,在时效性和价值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他要求在下午6点前在北京举行的重要活动, 必须在晚上7点播出新闻。全国各地的重要活动,争取当天播出。1999年2月,64岁的杨伟光辞去中央电视台台长一职。

在他担任台长的9年里, 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从3个增加到9个 。该节目的播出时间从1992年的平均每天37小时增加到1997年的每天150多小时。国际频道通过卫星覆盖了全球96%的频道;固定项目数量由原来的几十个增加到306个; 广告收入和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

六年前,杨伟光去世,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铺张浪费。

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童年的时光,从穿不起鞋的孩子,到今天已经可以一己之力改变新闻联播播出规则的老人,曾经的苦难都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随风消散,如今得到的,是鲜花,是掌声,是梦想成真的满足。

当光环褪去,杨伟光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从小吃过的苦,最后都成为了令他骄傲的勋章,在身居高位的时候,让他能够更加忆苦思甜的为他人着想。

穷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 是没有上进之心,是永远停滞不前,而杨伟光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命运,将自己和央视,带到了世界面前。

文/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