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的资料都是哪里来的?准不准确?

百度百科的来源都是第三方个人或者团体编辑而成,因为需要通过百度人工审核,所以基本上还算准确,当然有的内容可能是有主动宣传的成分

百度百科永远都是正确的吗?

在微信、微博诞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百度百科是我获取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我们这一代人通过百度百科上或正确或不正确的信息,一点一点的或真实、或扭曲的拼凑出世界的一角,即使现在,面对陌生事物的第一反应也是

老实说,相比于百度本身而言,即使百度百科并不可以百分之百取信,但他并没有完全趋于商业利润的追求,而丧失了作为百科全书最起码的底线。这大概是与百度百科编辑的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百度百科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百科产品,它具有人人都可编辑的特性,一方面能够保证百科信息能够全而新,另一方面也由于编辑者的流动性和不专业性难保信息的绝对正确。

就像是男篮世界杯上,周琦在对阵波兰队的时候犯下了一个致命的失误,随即就有人在百度百科上将其国家更改成为了波兰,百度百科团队在发现之后立即对周琦的词条进行了修改并锁定,禁止别人进行二次修改,周琦是百度百科上,第一个被锁定的运动员。

百科不是没有谬误,也不是不能成为操纵背后商业利益的工具,但他的可编辑性能够进行纠偏。

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就有一次关于百度百科词条的著名战役,px词条保卫战。

14年3月30日,广东茂名发生了反对px项目的打造抢烧的恶性暴力事件,不少人浏览发现,百度百科上针对px的特性的解释为“剧毒”。

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解释内容是“剧毒”,但实际上,px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毒性应该是低毒,是和乙醇差不多的。于是他号召同学,一起对px的百度词条进行了修改。化工系大四学生蔡达理也参与修改了词条,并在修改原因中写道:“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守卫词条”。此言一出,清华化工系的学子群起响应。

经过十余次的反复博弈,最终清华学子守护住了百度词条上的正确释义。

这并不是单纯的学术意义上的守护真理,这条词条的修改有着更大的社会价值。在百度百科词条上显示PX剧毒的时候,也是茂名PX项目引发打砸抢事件达到顶峰的时候,当大家被理性告知PX项目低毒时,市民的情绪逐步平静,打砸抢烧的恶性暴力事件也随之减少。

一个词条释义的正确与否的真正价值,往往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有时候,一字之差甚至会酿成狂风暴雨,百度想要让百度百科真正成为一个值得相信的可供使用的百科全书,就必须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开放所带来的错误。

Px词条修改事件是捍卫百度词条的著名一战,但绝不是最后一战,百度百科只要可以被编辑,就会有人别有居心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