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情书》述评
影评,简称影评,是对一部影片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情节、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以下是我收集的一篇关于日本电影《情书》的范文,仅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近年来,被日本影评人称为“日本新电影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1995年,他的爱情电影《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还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同年横滨电影节,一举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电影《情书》的魅力在哪里?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是在电影中加入了很多个人的东西。所谓“个性化”,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和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的电影意境。本文拟分别阐述情书的结构、情感表达和生命感受。
第一,精细的蒙太奇结构
在世界各地的许多爱情电影中,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早已司空见惯,五花八门。有的坦白倾诉,有的暗斗,有的成年后很美,有的受人喜爱,有的或悲或喜,有的悲喜交加。虽然故事千差万别,但其中的相似之处是: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是独一无二的,在众多爱情电影中脱颖而出。其实严格来说,《情书》并不是一部爱情片,因为片中的三位男女主角都没有真正爱过对方。所谓“情书”,不是一个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书信,而是两个女孩通过交流唤起回忆的媒介。那么,《情书》是用什么打动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百万观众呢?这就是岩井俊二东方电影观念的秘密。
情书的叙述文字很简单: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对同姓女生藤井有着深深的暗恋。虽然他的纯情很强烈很执着,但他从来没有向她表白过,只是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上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了一丝内心的秘密。女藤井树完全没有感觉,完全感受不到他的爱。中学毕业前,藤井先生把那种单恋埋在心底,转到了另一个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博子的长相和气质和女藤井几乎一样,于是男藤井把对女藤井的爱倾注到了博子身上。后来,在爬山时,藤井先生意外地摔倒并死去。
这么简单的故事,如果采用一般的结构模式,完全可以演变成一部曲折生动却毫无特色的爱情片。但岩井俊二的独特和高明之处在于,他刻意抛弃了三位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对错、悲欢,而专注于对过去的追寻和记忆,形成了一部复杂的《情书》电影结构文本。
影片的剧情发展以波子寻找男友藤井的爱情真相为动力,引发另一位女主角藤井的回忆。然后以女性藤井树的记忆为次要驱动力,不断推动波子的情感转化,从而* * *一起完成两个女孩的情感转化过程。
时空层面。真实时空的剧情采取的是外部视角的形式。根据导演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变化,说明两位女主角在寻找“情书”之谜答案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外界因素,或近或远,或若即若离。记忆时空中的叙事采用内视角的形式,情节的进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规律。由此不难发现,在《情书》的结构中,至少有四组不同时空的人物行动线。导演可以让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纵横交错,相互推进,以细针密线编织,浑然一体,精美绝伦。这是日本人缜密的思维方式在电影结构中的体现。由此,我不禁想起我国戏剧家李渔说过的一句话:“编一出戏,就像缝一件衣服。一开始是被完美的那个剪,后来又被剪的那个补。”切起来容易,补起来难。化妆的工作在于针线的紧绷。小节甚至稀疏,整篇文章的破绽就出来了。“由此可见,中国戏剧结构的美学原理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电影蒙太奇结构中的美学实践是相融的,结果是一样的,是纯粹的东方审美意识。
第二,细腻悲凉的情感表达
电影《情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优美的歌词中所蕴含的淡淡的忧伤,这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各国中,日本无疑是种族构成纯正、文化同质性高的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塑造了心理敏感细腻的日本人内向的性格。四面环海的地理,狭窄的领土,蜿蜒的海岸线,形成了日本湿润的气候。所以有学者称日本文化为“湿气文化”。再加上内向的性格,使得日本人更加推崇纯洁和优雅,从而崇尚“头脑清醒”和“心境道德”的坚持和坚韧,这种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显得尤为丰富和悠长。影片一开始,博子扫墓,表达了对藤井的无限哀思。回去后偶然发现了藤井的地址,潜意识里觉得藤井没有死,于是有了写信的想法。信发出去了,她不打算收到回信。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来了。原来,住在异地的女人藤井感冒在家休息。她收到了博子莫名其妙的来信,出于好奇回了信。从那以后,两位女主角频繁通信,引发了双方的一系列回忆。波子在与秋叶的恋情中,一直对藤井树感到愧疚。这种心理上的羁绊和情感上的自由让她陷入矛盾的痛苦。于是,她探索回信“真相”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执着。与此同时,女藤井树在医院等医生的时候,脑子里居然闪过了中学时男藤井树倚窗的样子。这说明她心里还是有美好纯真的回忆的。尤其是当博子决定去藤树了解真相时,她不幸没有看到。当汽车司机无意中透露出波子和女藤井树长得很像时,波子恍然大悟,剧情也急转直下,过渡到波子重新探寻男藤井树爱情真相的阶段。在这里,导演精心设计了一个景深镜头。场景深处,一只骑着自行车的雌性藤井树缓缓前行,成为画面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活跃因素。前景是一个冥思苦想的博子,处于静止状态,悄无声息地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双方寻找和期待的心情。当女藤井经过时,广子脱口而出自己的名字,画面定格在女藤井回头寻找的那一幕。但转眼间,她的眼睛就被络绎不绝的人流淹没,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两个痴情又执着的女孩,悲伤地错过了彼此。于是他们又开始了难忘又略带伤感的回忆。在她的记忆中,女藤井把上学、选举、值日、男藤井在书卡上写自己的名字、用自行车发电试卷、在运动会上给男藤井拍照这些往事联系在一起,深深感受到了男藤井对她的那份纯粹的爱,她也渐渐意识到这份天真美好的感情会是她宝贵的财富,让她从父亲去世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而波子却真的从回忆中醒来:他其实是藤井初恋的替身。于是,她脱离了痛苦的记忆和思考,勇敢面对现实,接受了秋叶的爱。但她对藤井的爱依然难以割舍,于是在秋叶的鼓励下,当冉冉的太阳升起时,波子面对无边的雪原一遍又一遍地哭泣:“你好吗?”这样我就可以向雄藤井树倾吐我的爱和悲伤。这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也一遍又一遍地回答自己:“我很好。你好吗?”同时,在不同的空间,两个女孩的声音是一样的。呼唤男藤井树,呼唤对方,呼唤自我的深沉。至此,他们完成了漫长而艰辛的情感转换和升华,从“过去”的我到“现在”的我,并昭示了超越自身情感的“永恒”。
影片中对这些情节和细节的具体复述,意在说明岩井俊二对人物敏锐的心灵和细腻的情感的表现是影片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在西方电影中很难见到。
博子不惜一切代价顽强追溯,探寻男藤井树的爱情真相。女藤井树对曾经暗恋的恋人的淡淡回忆,不就是追求“纯洁”和“真实”吗?不正是表现了对理想美好事物向往的执着精神吗?不就是日本民族特别提倡的“头脑清醒”和“心情道德”的形象表达吗?如果把这种执着的追求真情实感的精神放在当今商品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导演是在努力寻找和赞美一种超越物质利益诱惑,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所以可以说,情书中细腻悲凉的情感,是对当今金钱物欲的间接否定和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