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章 绪论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主要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1949年-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了解第一次文代会;1949-1965年间的文艺思想论争;"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重难点:"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土地之歌

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准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李准创作的变化趋势;分析赵树理《锻炼锻炼》及"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

重点:农村题材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1958年赵树理的《锻炼锻炼》。

第三节 战斗中的诗情

了解以杜鹏程、吴强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洼地上的"战役"》与战争场面中的个人化视角;《红日》在战争观念及美学上的开拓;《百合花》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红岩》及《青春之歌》历史小说的特点及英雄形象的塑造。

重点: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难点:《青春之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

第四节 早春的气息

了解以王蒙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对当时生活的"干预"精神;《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重点:干预生活题材及人情人性题材。

难点:刘世吾典型分析。

第五节 诗歌、戏剧、散文

五六十年代的颂歌潮流及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茶馆》及老舍式的戏剧结构;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邓拓的《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重点:《茶馆》的艺术成就。

难点:《茶馆》的艺术结构。

第三章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

了解《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文革时期的公开创作;"样板戏"及"三突出"理论;浩然的《金光大道》。

重点:《纪要》的出笼及危害。

第二节 潜在写作

了解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概况;《缘缘堂续笔》、《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青年一代的思考及知青小说。

重难点:《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了解五四精神的复兴;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在表现内容上的变化;从乡土小说、市井风俗小说到文化寻根在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变化;当代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

重点:新时期十年文学思潮的嬗变。

第二节 心灵的伤痕与归来的歌

了解伤痕文学及政治社会批判特征;分析卢新华的《伤痕》的悲剧意味主其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掌握巴金《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分析《鱼化石》、《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变化。

重点:伤痕文学;《随想录》。

难点:《随想录》的忏悔意识。

第三节 历史的沉思及人的觉醒

了解反思文学及创作的基本特征;《内奸》对历史的整体反思;《杂色》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的反思;《爱,是不能忘记的》对婚姻道德的质疑和《方舟》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哦,春雪》的的创作特点。

重点:反思文学;杂色。

难点:张洁的女性意识。

第四节 沉重的翅膀与文学寻根

了解改革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乔厂长上任记》的特征;掌握《陈奂生上城》与高晓声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追踪式描写;谌容对改革现实的忧虑和困惑的代表作品《人到中年》;分析路遥的《人生》对于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了解寻根文学的基本特征;《棋王》与阿城以非社会政治视角对人生的观照;《爸爸爸》中所体现的韩少功的文化批判意识;《黑骏马》及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

重点: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爸爸爸》。

难点:《棋王》儒道合壁的艺术特点。

第五节 朦胧诗及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面表现

朦胧诗;舒婷、顾城的诗歌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在同一地平线上》存在主义意味;《山上的小屋》现代主义与现实战斗精神的结合。

重点:朦胧诗。

难点:《在同一地平线上》存在主义意味。

第五章 1986-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了解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的异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和冲击;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重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第二节 今日先锋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风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我是少年酒坛子》对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

重点:先锋小说

难点:《风底斯的诱惑》、《我是少年酒坛子》小说的审美特点。

第三节 人生写实

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重点:新写实小说。

难点:《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第四节 民间的历史

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红高梁》的民间立场与叙述话语;《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重点:新历史小说;《红高梁》。

难点:《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