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谢幕,35岁成仙章,是一部唯美的艺术经典。你怎么想呢?

期待已久的经典科幻电影IP终结者系列已经落下帷幕!本片不仅由著名科幻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监制,更由实力导演蒂姆·米勒(代表作《死侍》)执导。硬汉阿诺德·施瓦辛格将携原著《莎拉·康纳》琳达·汉密尔顿携手回归!除了拥有黄金阵容,剧情也是《终结者2:审判日》的直接延续。

看着年迈的琳达·汉密尔顿和施瓦辛格,35年突然觉得转瞬即逝。当我含着泪离开T-800的时候,《终结者》里的一切一帧一帧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幅快速反转的画面。

好莱坞电影可能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艺术或人文价值取向,但其对世界银幕的绝对占领和统治,并不是仅靠“低俗”和“浅薄”就能实现的。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好莱坞出身的优秀导演,在票房上从来没有输过,也创下了很多成功的纪录。他一定是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世界著名的电影周刊评选20世纪最具收藏价值的电影时,他的《终结者》系列以最高票数位列第一。

在这一系列作品诞生三十五年后,当它结束的时候,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和纪念这一系列经典,而不是通常的电影平衡和完美的特效,去品味卡梅隆大师的手笔。

高级故事节奏

詹姆斯·卡梅隆编剧导演的《终结者1》是他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影片上映后,得到了市场和影评人的一致认可。BBC电台将其评为“近几十年来最好的科幻电影之一”,美国《时代》杂志也将其评为1984十大电影之一。

卡梅隆作为编剧的天赋和作为导演的能力在影片中展露锋芒,个人风格开始萌芽。回顾这部看似肤浅的电影,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电影应该具备的成功元素。尤其是《终结者1》和《终结者2》连在一起的时候,其中蕴含的类型连载的策略和手法,更是值得赫尔后期电影借鉴。

经典的《终结者1》最深刻的特点就是其近乎令人窒息的快节奏和紧凑的剧情铺设,这是商业片抓住观众的关键。

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黑暗而悲惨的未来世界,然后时间又回到1984,终结者来了,残忍地杀害了三个无辜的人。另一方面,拯救者凯尔也来到了这个时空,伴随着紧张的追逐场面;随后影片的第三位主角莎拉出现了,她的名字出现在了公开电话簿上。

三位主角的出场干净利落,同时开场以三条紧密相连的线索诠释了三个不同的角色。影片从一开始就为整部影片定下了快速、激烈、刺激的节奏基调,并贯穿于影片始终。

开篇一段没有解释未来战争的起因,终结者和拯救者凯尔的身份,以及来的目的。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加上密集的剧情,很快就把观众带入了影片。

影片前半部分始终悬念迭起,故事平行交错在四条平行线上:终结者被杀、凯尔的记忆、莎拉的生活和警方的调查。

终结者的残忍,凯尔的拖延,莎拉模糊的危机感,警察的无知,都催生了强烈的紧张感,将紧张悬疑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然后凯尔对莎拉的营救,既继承了之前营造的紧张气氛,又巧妙地将前面四条平行线的情节结合起来作为情节点,自然将前半部以悬疑为主的电影引向了后半部火爆刺激的动作对抗高潮。

为了保证叙事和时空转换的快节奏,卡梅隆甚至穿插凯尔向莎拉解释终结者为什么要追着汽车躲避终结者,以此来抵消剧集的沉闷,让观众的神经时刻保持兴奋和紧张。

如果把电影的情节在主时间轴上展开,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电影是如何制作的,如何保持在观众停不下来的节奏上。

我们可以把《终结者1》的剧情分为四幕:

1.开场动作通过终结者不断杀人带来的恐惧和三个主角身份和目的不明带来的悬念引出第一幕的高潮——凯尔展开枪战,追逐拯救莎拉和终结者。

2.终结者第一次杀人失败。短暂的停顿后,第二幕的高潮随即出现——终结者在警察局的疯狂杀戮。

第三个场景是唯一一个双方没有直接冲突的场景。这一幕比较平静,是为第四幕最后高潮酝酿的情绪。同时,这个场景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绪缓冲,避免暴力场面不断高潮带来的视觉和心理疲劳。

但为了防止观众的情绪在这个缓冲中过度冷却,影片增加了未来世界的展示,凯尔和莎拉的爱情场景,以及终结者自我修复的可怕场景。

4.第四场是全片的高潮,正反双方直接交锋,热点场景层出不穷,视觉奇观集中在这一幕。

巧妙的是,卡梅隆还在最后一幕设置了双假结局:凯尔用炸弹炸毁了终结者驾驶的油罐车,终结者被炸成碎片。但是就在他们庆祝胜利的时候,终结者的金属骨架从火焰中站起来了。

在工厂里,凯尔冒着生命危险在终结者体内放了一颗炸弹,把他炸成了两半。但终结者的上半身起死回生,他用残存的机械臂一步步推着莎拉,直到莎拉将他彻底摧毁。

《终结者》两次毁灭两次复活的剧情变奏,无疑让引向高潮跌宕起伏的剧情,趣味十足,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娱乐和满足感。

这种双假的结局,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这也是类型片的规律,也将实现期待的过程引向了一条新奇而意想不到的路径——这就是艺术创新,这就是《终结者》的不同,这就是卡梅隆的成名。

此外,影片在莎拉逃避狩猎的明显描述下,为人物的成长设置了一条暗线。

女主角莎拉在追求逃离终结者的过程中受到凯尔的影响,激发了她的生活潜能,使她从一个天真无邪的柔弱女孩成长为一个坚强不屈的女性,敢于面对命运,承担起未来领袖和母亲的责任。

正是这条暗线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内涵。莎拉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不仅强化了观众对她的认同,也回应了观众的情感期待。

同时,这样一个科幻动作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她与凯尔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软化和平衡了电影中冰冷的机械感和硬核的动作风格,让女性观众更容易接受,扩大了消费群体。而且这种英雄女性形象一直出现在卡梅隆的电影中,成为他的标志。

在《终结者1》中,自始至终只有一个零碎而模糊的未来世界展示,未来领袖约翰始终没有出现。但正是这些空白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得影片在已知的剧情之外构建了一个未被表达的未来世界和人类领袖的形象,既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又延续了电影的生命力,这也是卡梅隆的突出之处。

同时,影片在现实世界的主要情节中穿插了对未来世界的描述,不仅丰富了叙事层面,还将未来世界的恐怖和科幻渗透到了现实时空中,使得两个时空和两条线索频繁互动、相互辉映,避免了单线叙事的软弱和僵化。

然而影片半开放式的结局却让人遐想。《无路可走》不仅升华了故事的意境,也为续集做了铺垫。

不寻常的重复变化

好莱坞电影最受诟病的地方就是程式化,在系列中更贴切。一部票房成功的电影必然会有一部或多部续集。这一好莱坞法则似乎延续至今。

星球大战,外星人等。就是这个的代表。但这个规则一方面是好莱坞的一种商业智慧,另一方面也是好莱坞制作的缺陷,因为往往一部成功电影的续集不仅不能超越上一部,甚至会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败。

好莱坞的核心商业原则是为最大数量的观众提供最大限度的娱乐,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那么《终结者2》无疑是好莱坞少有的各方面都能超越前作的续作,而从未接受过正规电影制作训练的卡梅隆也在《终结者2》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和老练。

从故事情节来看,《终结者2》和《终结者1》如出一辙,主线依然是躲避《终结者》的追击。不同的是,拯救者从未来人类战士变成了忠于人类的终结者T-800,被猎杀的目标从母亲变成了儿子。

叙事上,续集和上一部差不多。影片前半段,T-1000、T-800、约翰和莎拉四个角色平行展开,刻意隐藏一些信息,以悬念推动这一部分的发展。然后通过正反冲突,将四条剧情线融合,将影片的主旋律从悬疑转为直接的暴力冲突。

结构也是第一部描述的四幕结构,结尾设置双假结尾也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如上所述,那么这部电影应该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

然而,这部在美国票房收入两亿美元,并获得四项奥斯卡奖的电影仍然被影迷奉为经典。

作为一部时间间隔为7年的续集,首要任务是唤起观众看电影的美好回忆,将前作的良好口碑和记忆移植到续集中。那么,“重复”就不可避免了。

影片重复了前作的故事、叙事结构、演员和明星,甚至很多细节和台词。试想,多年后,当观众再次看到暗示个人记忆和熟悉感的画面时,留在心里的美好感觉又会重现。

而有了这样一个连贯的情感基础,电影可以说先成功了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一部电影其实是卖给了它的观众,因为有些观众只是想再看一遍同样的电影。其实新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撕裂感。

但作为一部全新的续集,它需要让观众熟悉,充满新意,必须要有一些“变奏”。

《终结者2》比上一部多拍了近50分钟,但结构还是四幕。这使得每一场高潮之间的间隔加大,高潮前的准备期变长。这样,缓慢的节奏和高潮之间的落差,让卡梅隆在主要情节之外增加了更多的情节空间,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终结者2》中,终结者的角色增加到两个。一个是T-1000,完全是终结者1中机器杀手的翻版,残忍,残忍,不择手段。只是这个T-1000更高级,形象更恐怖。可随意变化的液态金属设计,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奇观享受。

另一个终结者,施瓦辛格饰演的T-800,被盗贼赋予了一些人性。它在与小约翰的接触中逐渐开始了解人类,与小约翰建立感情,甚至扮演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不时闪现人性中的善与美,让它看起来温暖可靠,极具亲和力。

终结者形象的变化也导致了电影氛围基调的变化。不像第一集从头到尾冰冷阴郁,比如约翰教T-800微笑着找车钥匙,后来被粉丝广为传诵的台词“Hasta la vista,Baby”让影片变得有趣、轻松又略带温暖。

这也说明卡梅隆作为导演和编剧,在人物塑造、大众文化创作、商业片把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第一集莎拉形象的变化,不仅完成了之前故事的衔接,也让影片从她的视角引发了很多思考,升华了主题。

比如莎拉梦中不断闪现的末日场景,不禁让人思考:人类能否避免自己的愚蠢和贪婪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是福是祸?当她全副武装成为“终结者”刺杀开发天网的程序员,却不忍心去做的时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是否有权利以所谓正义为借口决定他人生死的思考。这些主题在之前的作品中显然是没有的。

当然,以艺术片的标准来看,这样的思考显然不够深刻,但对于一部强调视听效果的科幻动作片来说,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塑造恰到好处。

帅气叛逆的少年小约翰,在情感层面上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他与T-800复杂的友谊,与莎拉母子的团结,与即将自毁的T-800的最后告别,让这部科幻动作片在火热的刺激之外,多了一份温暖和温柔。

正是这些支线剧情的变异,让《终结者2》跳出了前作的窠臼,成为一部优秀的续作。

其实这种“反复突变”的续集策略是卡梅隆的拿手好戏,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异形2》中也有所体现。

《异形》以幽闭感著称,表现了一种面对浩瀚宇宙的无奈。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空灵恐怖的气息。

卡梅隆的电影续集明智地避免了重复原著的风格,而是将人类与外星人的战场从宇宙飞船移到了巨大的太空基地,以动作电影的风格拓展了太空战斗的奇观,重新诠释了发生在太空的恐怖故事。

整部电影充满了英雄主义。这种风格的转变让《异形2》超越了之前的票房。

《终结者》系列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在视觉表现和动作场景设计上也值得称道。在视觉表达上,《终结者1》最成功的便利,就是营造了一个残酷恐怖的终结者屏幕形象。

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散发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他开车进警局前的那句“我会回来的”是点睛之笔,成为整部电影最经典的台词(这句台词在《终结者2》中再次出现)。

《终结者2》中,T-1000代替了上一部电影中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在数字技术的包装下,T-1000的不确定形象让观众恐慌。

在动作场面的处理上,《终结者1》中的三场追车戏各有特色:第一段是警车追车,伴随枪战,结局是撞墙;第二阶段,摩托车追皮卡车,雷管与冲锋枪交火,以双方翻车告终;第三段是油罐车追人,结尾是油罐车爆炸。三辆车追逐的场面逐渐升温,最后被一声大胆的油罐车爆炸将气氛推向高潮。

这种大场面、大勇气、大冲击力的硬核动作风格,在卡梅隆执导后的电影中得到了保持和进一步强化。

Final 1I中的动作场面是前作的升级加强版。《终结者2》除了畸形金属人惊人的“表演”,还安排了各种精彩的场景,如摩托车、摩托车与重型卡车的追逐枪战,直升机与警车的立体对抗,大规模的枪战与爆炸。

同时,这些场景的合理搭配和穿插,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求,又成功避免了堆叠和重复。

可见,《终结者》系列的成功无疑有很多原因。均衡的结构、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惊险的场景、精准的节奏控制、华丽的特效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可见,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系列,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肤浅。这也是《终结者》系列作为商业片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

最近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Terminator 6),作为这部35年经典的最后一章,也是施瓦辛格的T-800和莎拉·康纳的《终结者》的最后一次聚会,再次在卡梅隆的监督下再现了《终结者1/2》的故事技巧和变奏艺术。

这里我唯一能展示的是,它依然是四幕叙事结构,它依然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它依然紧张刺激。《终结者》中完美体现的所有元素都将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这次离别之后,T-800就不回来了。。。

(本文仅纪念《终结者》35周年,向詹姆斯·卡梅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