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求》影评:人生的意义在于真实和传承。

文/张

刚看到吴玲兰,就想到鲁迅先生生前想写的一部小说,反映了四代知识分子的传承。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先生说他大病痊愈后要写一部小说,讲述四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第一代是章太炎先生他们;其次是鲁迅先生自己那一代人;三是相当于瞿秋白等人的一代人;终于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年纪的年轻人了。”

冯雪峰还说,“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有一天晚上我再去拜访时,鲁迅先生说:‘那天我想着写一篇关于四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我想从一个读书人大家庭的衰落说起……’而他说,‘我一直写到现在,很有分量。但是有些事情是要做完的,换个地方就好了。" "

四个月后,鲁迅先生去世,这部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小说没有出版。这和鲁迅先生没有机会写他一直想写的《中国文学史》一样令人遗憾(写文学史需要一个安静的大图书馆去找大量的资料,而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安静的书桌的空间)。

看到梅贻琦和吴玲兰的对话,以及《别问西问东》中吴玲兰和沈光耀的对话,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传承。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点,一定会欣然点头。

他们之间有什么传承?传承就是:真实,不放弃思考人生的意义,真诚对待自己的内心和人生!不要跟风,随波逐流。

这是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

没有真实的自己,很容易随波逐流,被洗脑,一辈子努力,却感受不到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和* * *一样的答案是:活出真实的自己!

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在影片中,梅贻琦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与现实生活的深层联系。

梅贻琦不想让吴玲兰成为一个埋头读书、死读书的人。他希望吴玲兰能够用心去和身边的人和事做真实的联系。正如武志红曾经说过的,要小心掉进一条“僻静的小路”!避免只活在书本和思维构成的纯粹精神世界里。

我也想起鲁迅先生去世前两个月说的一句很温暖的话: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也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真理!跟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就像泰戈尔的诗一样,也强调与周围人和周围世界的联系。

沈光耀刚从军的时候,就像他妈妈说的,年轻人追名逐利是有原因的(这当然没什么不对)。所以在母亲的提醒和压力下,他放弃了当兵的想法。

但是,当他看到身边的人被侵华日军的飞机打死,尤其是可爱的孩子死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他毅然从军。此时他参军,不再是为了名声,而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人。他不再从头脑出发,而是从内心出发。他选择忠于自己。所以,他虽然知道自己可能会死,会让母亲伤心,但还是毅然出发了。

李想去旁观,这是典型的发自内心,而不是发自内心,他不是生活在现实中,他是被一个高大概念的宣传所感动。他活得不真实。

相反,陈鹏过着真实的生活,果断拒绝在高处工作,只是因为他有一个他爱的人要保护。但是,李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也不珍惜身边的人。虽然他每天都和王、在一起,但与他们的联系很浅,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申请了副业。他满脑子都是副业的荣耀,却没有王的位置。这也是他后来选择自作聪明,不想站出来的原因。如果他像陈鹏那样真实地生活,他会尽快站出来。

我不是说副业不好,而是李想的副业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看到副业可以帮助那些活着的人,而是受到宣传的影响,觉得副业很光荣,很好。就像吴玲兰觉得读书反正是好的,不管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就去读书了。

沈光耀妈妈说的话很感人,也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就是用真诚的态度去体验现实世界,用心去和现实世界接轨,就是活得高。

再举一个最现实的例子。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大多数人会说:要孝顺!不孝不如禽兽!

这是在被大话煽动,而不是真正面对父母和自己。

真正的人不会因为传统的要求而孝顺父母,而是因为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在晚年回馈父母的爱。在父母中年,与父母有一个爱的互动。

如果父母早年虐待自己,不给他们爱,他们就不会因为传统的要求而孝顺父母。他会支付赡养费,或者请护士帮他赡养,不会强迫自己孝顺父母。

如果那些年不管父母怎么虐你,你还是要孝顺父母,那就叫大孝,但对自己和父母都不真实。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都忠于自己。林肯拒绝在父亲弥留之际回去见他最后一面;马斯洛拒绝参加他母亲的葬礼...

爱丽丝·米勒在《身体不会说谎》一书中说:

她在这里强调的是“真理”被压制的悲剧性后果。

真实,非常重要!真相就是力量!

爱丽丝·米勒也说过:

在这里,她也在强调真实和真理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说为什么鲁迅先生的作品是那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力量的作品。因为这是真的!因为和现实生活挂钩!

那个时候,左翼作家写了很多关于国家和人民的东西...但他们写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更像是宣传,因为缺乏真实和亲身体验,都是用空洞的大话。

右翼作家不缺乏亲身经历,但也缺乏真实。换句话说,他们真正的局限性太大了。外面有虎有狼,但他们的作品只描写雅致的房子和品茶,隔绝了真实的苦难。这种不听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样子是不符合时代现实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是真实,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内忧外患,不逃避!他写的是当时的中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写的多是个人经历和感受,而不是像宣传机器一样写中国的不开心。

他为纪念刘和珍而写作,刘和珍是他的学生。

他写了《纪念遗忘》。这些殉道者都是与他有频繁接触的弟子或朋友。

他写道“你什么时候为江南雨流泪,为西敏哭泣?”这是听说中国民权保护联盟执行委员杨杏佛被暗杀后写的,杨杏佛也是他的朋友。

……

他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或经历(小说就是经历),甚至他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也是《太炎先生记得的两三件事》。章太炎是他的老师,里面提到的黄兴是他的学长。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也充满了自己深刻的内心体验。

这在当代作家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是鲁迅先生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部电影也讲述了人生的另一层意义,那就是传承。

然而,这种传承并不像《百鸟朝凤》中的田明。作为师傅的工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持把技术传承下去。也不是夫妻非要为父母生个孩子,而是像沈光耀妈妈说的,要享受做父亲的快乐。我想把我拥有的美丽传递给我的孩子。

所谓传承,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感受传递下去。这主要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需求。比如工匠把自己学到的技能和长期实践中学到的新技术传授给徒弟,这样技术就会越来越高。知识分子传递关于生活和文化的思想和智慧。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爱学习,学了一辈子,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学了五辆车,但他不写书,不教书,只自己笑,那他就是书柜。

如果一个人从小练就各种武功,修养很高,却做不到侠义,教不到徒弟,就默默修行,直到死,这就是武痴。对别人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不是坏人,没有做过坏事,但他们也不是对人类有益的人。他们的存在对世界没有影响,对周围的人也没有影响。

知识分子天生就有这种传承的使命。正如梅贻琦之于吴玲兰,吴玲兰之于沈光耀...

知识分子的传承不一定非要亲自接受。写一本书说出来也是传承,比如《道德经》、《论语》、《庄子》、《史记》、《唐诗宋词》等。,都是知识文化的传承。

鲁迅先生说:我吃过草,挤过奶。

这句话也形象的道出了传承的意义。即一个人继承的不是他从上一辈学到的东西,而是他从上一辈继承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新生的感觉传承下来。就这样,总体来说,一代比一代强。人类也在不断发展。

(《百鸟朝凤》中的田明只是继承,缺乏创新和个人经验,这与他自己内心对唢呐的厌恶和缺乏这方面的天赋有关。他是被迫的。后来,我被尊师重道所束缚。)

这种传承,不仅到老,或者成为一代宗师,都可以传承下去。这种继承可以随时开始。按照现在的流行语,你不仅要输入,还要输出。如果只是输入,不断学习各种东西,却输出不了,就会消化不良,变成浆糊。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成不了伟人,但也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传给后代。或者写一篇文章,传给对的人。即使在平时,看到有用的东西也可以分享。

这也是我成立三个自传写作小组的原因!

希望你能继承先辈的优秀品质,同时看到他们的局限性,避免把这些不好的品质传承下去,回顾自己半生的经历,交往过的朋友,读过的书,见过的老师,各种成功与失败,写下来,认真分析总结,让自己摆脱童年的阴影,与时俱进,活出更真实的自己!然后传递自己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