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

一位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桌上放着一个沙漏。他不时把玩着沙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收音机里播放着冯志远的光辉事迹,影片在老人的记忆中慢慢展开。

在宁夏的沙漠里,一个孩子对父母说:“我要去上学!””这句话他重复了好几遍,但他的父母没有理会。冯志远踏上了这片土地。他向老乡打听鸣沙中学怎么走,老乡给他指路后,他还是不知所措。毕竟,那是一片他从未生活过的陌生土地。后来,小男孩骑着骆驼送他去学校。这是两个人的第一次相遇,但也是改变男孩命运的开始。冯志远从沙丘上滑下来的时候,脸上挂满了笑容。我想是他对这片陌生土地的热情。他来到了自己希望扎根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喜悦。当他在黄沙上写下男孩的名字“张建华”时,我看到了男孩脸上甚至眼睛里的变化。我想那就是求知欲吧!男孩冲着冯志远喊:“老师,我要上学!“想必,那一刻两个人都充满了幸福。

三个男孩没来上课。下课后,他去了农田,发现一个学生正在烤玉米。他把他们叫到自己房间,什么也没说,只是倒了一杯水,给他们端了一碗土豆,转身就走了。回来后,我背着三个书包,对他们说:“今天的课没上完,谁也不许回家。”他没有说一句批评学生的话,但我感受到了他的威严,看到了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也许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

辍学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孩子渴望知识,想好好上学,但家庭环境不允许他们妥协。他特别无奈,但又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于是打电话给张建华、刘宁生和白建国,邀请了两个学生的家长。孩子没有发言权。他们怎么能轻易邀请人呢?他们是“偷骆驼”,强行带走同学。最后,他们带人来。冯志远拿出孩子们的成绩单,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上学,让孩子追求更好的未来。后来这些孩子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和他的坚持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的坚持,让孩子相信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能激发心中潜藏的力量。我认为他是孩子们的恩人,是他们的救星。他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知识,更是他高尚的品格对学生心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他们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我看到的是他很努力,愿意付出。在这片艰苦的异乡,他无怨无悔地呆了四十二年,把这里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他是真正的蚕,是真正的蜡烛。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也明确了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我看到的是他兢兢业业,没日没夜的批改作业备课,长时间熬夜完全不顾视力。尽管他是盲人,他仍然坚守岗位。最后,他倒在了三尺讲台上,直到再也无法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

我看到的是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关心。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带着学生玩沙枣,把枣子分发给每个学生。他去理发,听说荣盛在卖椰枣。他不想让学生耽误学业,主动帮荣盛卖枣。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都是他关心学生的表现。

我认为判断一个老师的成功取决于他的学生对他的态度。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受到所有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冯志远绝对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学生,他的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尊重和关心他。在鸣沙中学因为他和文老师的关系被陷害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转而支持他。最后,当他们不得不避嫌离开时,学生们都去送别了。他转到关帝中学后,新同学也很关心他。他带着同学去赵家摘枸杞,同学们都觉得枸杞对眼睛有好处。后来他的眼睛完全不行了,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失明了。学校劝他回老家修养,或者去养老院修养。他放不下这份工作,他的学生,他不想离开,他想继续教书。学校领导不同意,就把自己锁在屋里,学生在门口看着。后来他想去哪里,学生就帮他去哪里,学生就成了他的眼睛和拐杖。他的生活也和学生在一起。吃饭时,他给学生们讲鸿门宴的故事,学生们趁机把碗里的菜都给他。在他晕倒住院的时候,他以前的学生都来向万里请假来看望他,照顾他。没有人会被如此深厚的师生情谊所感动。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打动了我,那么电影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结尾部分,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他的学生在帮他整理书籍的时候,回忆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纠正云、勇的发音,赠送他们珍爱的钢笔等等。这些记忆可能是他们一生难忘的。

他出院后,学校派车送他回老家。他靠在窗户上,一直盯着窗外,尽管他什么也看不见。这片土地承载着他的鲜血和生命,他一定舍不得放弃。当学校工作室挤满了学生时,我感到震惊。他说他既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老师。但是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了,他所做的一切已经足够了。的确,他一辈子都以家人为耻,没有陪伴过他们。我觉得他的家人不能理解他,也不能原谅他。当他回到家乡,他和家人的关系不会很亲密。毕竟他离家40多年,聚少离多。如果有机会和他说话,我一定要问他:“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值得吗?”当然,我可以期待他的回答。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颗草籽,从遥远的长江之南坠落到这红枸杞生长的地方。黄河澎湃的声音激荡着我的情怀,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上天给了我这个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在我身边,有会眨眼的星星。我的心在这纯净的时空里遨游,我愿做照亮孩子心灵的烛光。”影片最后,他的独白无疑最打动我。这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从中我了解到他从不后悔。

同学们送他出沙漠的时候,他蹲下来捧了一把黄沙,说听到了沙的声音。这个片段几乎让我热泪盈眶。他刚来的时候说听不到沙子的声音。那时,他是这片土地的局外人。当他离开的时候,他的生活已经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已经是一个“本地人”了。我想起了电影开头的沙漏。里面的沙子一定是从宁夏带回来的。

”东晚晴舞动着身影,站起来对着风狂纵。只让心随夕阳变红,百里默默送走。我明天不能离开。我只有一寸爱,在冬夜看着你的记忆,守护着你那颗如梦似幻的心。我来如云,我五彩缤纷,我去如尘,人总在远方。”片尾的歌是用他的口吻讲的,听着让人落泪。果然,音乐的力量是直接的。

这部电影是改编的。知道了真实的故事后,感觉电影艺术还是美化了很多东西,冯志远晚年的真实生活更是惨不忍睹。

虽然冯志远的行为高尚可敬,但我不想做他那样无私的老师。当无私到了一定程度,就和自私没什么区别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我看来,父母的养育之恩高于天。我们要尽力报答,多陪陪父母,孝顺父母。所以我注定不会像他一样放弃一切专心教书。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他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质值得学习。这个社会提倡缺什么。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缺乏职业道德的老师,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老师。他是我的榜样,我想成为一个像他一样受学生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