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润的主要成就
奠定中国近代航运业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最大的经济实体,总局设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成败的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但到1873年,招商局资金尚不足20万两银。李鸿章只得将招商局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委任唐廷枢为总办,徐润为会办。随后,招商局开始进行新一轮招股,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银,徐润本人首先附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这在商界和社会上引起普遍反响,入股者踊跃,100万两很快招齐。之后,招商局决定再招100万两。徐润又认股24万两,另外招徕亲友继续入股。这样,由徐润经手招集的股金占招商局全部资本一半以上,使招商局资本充实,运作自如。
因总办唐廷枢兼办开平煤矿等其他诸务,一年中有大半年不在局里,招商局实际上由徐润主持。在主持局务期间,徐润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明确规定招商局的经营以揽载为主,漕运为次;并开办保险公司,承担营运风险。这家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在它的草创时期,不仅经受住来势汹汹的外商联合抵制与压价竞争,而且不失时机地收买了当时东亚最大的商业船队——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使招商局的规模和实力大增,从而控制了长江航运、沿海航运的大部分经营权,奠定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基础。
轮船招商局是今天香港、台湾等地招商局的前身,它的发展轨迹,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经济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在创业阶段中,徐润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首创中国保险业
1875年以前,招商局的船货只能向外商设在中国的保险公司投保,不仅保险业利润被外商赚去,外商还恃此联手排挤打击招商局。徐润于1875年仿照外国保险公司的做法,开办了中国自己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仁和水险公司,集股50万两。水险公司不仅为招商局的轮船和货物作保险,而且还承保外商的轮船和货物,生意兴旺,获利丰厚。1878年,徐润又成立了济和水火险公司,集股50万两,扩大了承保能力和覆盖面。1886年,徐润又将这两家保险公司合并为仁济和保险有限公司。他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模式,创办自己的保险公司,以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仁和”、“济和”这两家保险公司,实为中国保险事业之滥觞。
筚路蓝缕办矿业
1887年秋,徐润首次出关塞勘矿,这时他已年届五十。在这以后将近2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天南地北奔波于各个矿区,北出长城,南至广东,东赴台湾基隆,或翻山越岭踏勘,或深入矿井验看,为寻找和开发中国的矿产资源,筚路蓝缕,其中在关外的热河建平金矿一住就是3年。
开平煤矿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徐润投资了15万两银,占总商股150万两的1/10。他任开平矿务局会办,支持矿务局采用从英国订购的机器设备,聘用一批英国工程师,应用近代技术采掘煤炭。开平煤矿的建成,使开平煤炭迅速占领天津地区市场,将进口煤炭从天津市场挤了出去,并逐渐扩大到国内其他口岸,为北洋舰队以及地方工业提供了必需的燃料。此外,为了将煤炭运输到天津,矿务局专门修筑了一条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成功的铁路线),还发展了焦炭、水泥等一批附属企业。
除开平煤矿外,徐润还投资过平泉铜矿、宜昌鹤峰州铜矿、孤山子银矿、三山银矿、天华银矿、潭州银矿、建平金矿、金州煤矿、贵池煤矿等10余处矿产,为创办中国近代采矿业做出了贡献。
开发近代文化事业
徐润在推动中国文化事业走向近代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创办格致书院、仁济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等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选派中国幼童官费赴美留学和创办同文书局。
选派幼童赴美留学,是中国最早的留美毕业生容闳向清政府提出的建议。容闳是徐润的同乡与宝顺洋行的同事。1871年曾国藩请容闳和徐润“办理挑选幼童出洋肄业”,拟选120名中国幼童,分4年赴美留学,每年30人。从1872到1875年,容闳、徐润所选定的4批幼童,分期分批先到上海考试、预习,然后由徐润等人作担保送到美国留学。这些幼童,易于学习外语和接受西方技术,绝大部分选自沿海开放口岸,其中香山县籍***40人,占了1/3。这说明香山县在近代西风东渐中,确实领风气之先。1881年清廷中止留学计划,将尚在留美的学生全部召回。被迫回国的学生一度受到冷落,后由徐润出资并担保,留学生陆续被分派到政府部门和电报、铁路、轮船、矿务等近代企业服务。其中知名人物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专家吴仰曾、民国政府首任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初外交部长梁如浩等等。他们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1882年,徐润见英国出版商采用影印工艺来印刷图书,不仅字迹清晰,亦可随意缩小放大,甚为先进。于是,他从国外引进12台轮转印刷机,雇工人500名,在上海创办了同文书局。该书局搜罗善本,陆续影印了《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资治通鉴》、《佩文韵府》、《全唐诗》、《康熙字典》等中国典籍,发掘和保存了祖国的文化遗产。1891年同文书局因承接清廷传旨,影印了《古今图书集成》而声誉日隆。书局还出版了大量西学图书,广为发行流播。李鸿章赞其“掺罗海外奇书,彰阐中西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