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暂时走,再也没回去:陈毅离开华野,毛泽东到底出于什么考虑
陈毅是华东野战军的旗帜性人物,即使有粟裕将军这位“战神”指挥作战,仍然不影响陈毅在华野的地位。准确一些说,陈粟两位乃是交相辉映、黄金搭档。
然而可惜的是,自从1948年5月陈毅离开华野,他就再也没回来实际指挥作战。虽然名义上始终是华野(三野)司令员兼政委,但华野实际作战事务他已经不怎么管了。
陈毅调离之初,粟裕多次向毛主席请求留下陈毅,坚称华野离不开“陈军长”。几经沟通,毛主席同意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但仍要去中原野战军工作。
毛主席还安慰粟裕说,陈毅只是暂时去中野协助刘邓做好中原工作。谁也没想到,这个“暂时”,几乎成了“永远”。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两大野战军的联结点
其实毛主席也并非一开始就打算把陈毅调离,毕竟以陈毅的资历,只在中原局当第二书记、在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当副司令员,未免有点屈才。
陈毅去中野协助刘邓,主要是做好中原局工作,为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做好后勤保障和地方工作。
当时中野形势相当严峻,根据地不巩固,部队实力弱,对手也十分强劲,白崇禧坐镇武汉指挥数十万大军与中野纠缠。刘伯承必须专务作战,无暇管理行政和地方事务,邓小平一人独力难支,所以把华野的陈毅、邓子恢都拉了过来帮助中原局。
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陈毅一到中原,马上发挥出显著作用,尤其是毛泽东并没有寄太大希望的军事方面。
1948年华野接连打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中野则艰难地在河南立足。
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面对的形势都很复杂,亟需进行协同作战,否则便无法击败国军在徐州的精锐集团。
但之前两大野战军配合得并不默契。
无论是打洛阳,打开封,还是在豫皖边建立根据地,两军基本上都是形式上的互相呼应,而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配合。
原因不难理解。
粟裕和刘伯承的指挥风格并不相同,粟裕极善于打硬仗,越硬越喜欢迎着上,豫东战役以几乎等倍兵力连番迎战区寿年、邱清泉和黄百韬三个强大兵团。打到最后华野力竭,几乎被黄百韬突破防线。
刘伯承不愿打这种走钢丝的战役,一般来说都是谋定而后动,一者是性格和经历决定,二者是中野家底太薄,经受不起意外损失,所以打仗的感觉有点像诸葛亮,仗仗都要精打细算,就算出了意外也不至于影响元气。
所以说到了淮海战役开打之时,若无强有力配合,仍靠粟、刘两位各自发挥,单靠哪一个野战军都无必胜之把握。
粟裕看出问题的关键,致电中央请求中原局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毛主席命令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成为总前委委员。
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陈毅。
他身兼两个野战军领导人的身份,很多涉及两军配合的命令,以及一些不太好协调的事情,都由陈毅出面。
比如飞兵宿县后的协同作战。
攻打宿县掐断国军徐蚌之间的联系,这是刘伯承的神来之笔。然而这步棋是好棋,却不太好走。宿县城小而坚,国民党军重兵固守,而且处在铁道线上,敌军来往救援非常便利。
刘伯承指挥中野部队进攻宿县,打得很不顺利。
中野太弱了,挺进大别山伤了元气,重武器全都丢了,没有重炮,打不动。
关键时刻陈毅亲自给粟裕打电话,要华野特纵赶紧调一批重炮和炮弹过来。华野特纵是鲁南战役后陈毅一手创建起来的,而且华野的榴弹炮弹,大部分是陈毅与东北局大连兵工厂联系后,从海上运过来的。
粟裕一听陈毅这要求,当场安排。这既是陈毅打下的家业,也有老军长的情分,没有理由不安排,而且是立刻安排。
大批榴弹炮和充足的弹药运了过来,一点时间也没耽误。中野将士们高兴万分,立马对准城上一顿猛轰,宿县城破。
若是陈毅不在,这事儿也能办,但是绝不会这么顺利,也不会这么快捷。要知道,跨野战军之间的调度协调,那可不是只靠自觉就能行的。命令流转、挑选支援兵力、部队之间的具体对接……其复杂程度足以造成长时间的拖延,以至于攻打宿县的窗口期白白错过。
陈毅积威仍在,又十分熟悉华野情况,只有他才能如此快速地跨越阻隔。
这还只是小意思。
成功包围并消灭黄维兵团,陈毅发挥的联络协调作用更大。
二、粟裕七夜无眠与陈毅拍板
中野包围黄维兵团,刘伯承自嘲瘦狗屙硬屎,围得住吃不下。黄维也吹嘘,以他兵团的强大实力,根本不把刘伯承中野七个纵队十几万人放在眼里。
事实也确实如此。黄维兵团中的骨干第十八军是陈诚土木系的老部队,战术水平极高。虽然被围住,但野战工事构筑得十分坚固,以轻步兵冲锋根本打不进去。时间一长,待中野兵力消耗得差不多了,黄维兵团冲将出来,与杜聿明集团会合,胜利的天平说不定就倒向国民党军了。
粟裕晚年回忆说,解放战争他有三次战役最紧张。
第一次是宿北战役,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华中和山东两个野战军,而且打算一口气吃掉两个整编师,非常紧张。
第二次豫东战役,粟裕以华野部分兵力(许世友山东兵团未到场),同时对付邱清泉、区寿年和黄百韬三个兵团,险到了极点,差点在最后时刻被黄百韬逆转。
第三次就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也就是对付黄维兵团这个时期。
第一阶段作战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野伤亡高达4万人,部队在极度疲劳、没有休整的情况下,粟裕大胆地将华野兵力一分为三,主力包围杜聿明集团,另一部分牵制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第三部分派出去支援中野打黄维兵团。
难啊!哪个战场的兵力都用到了极限,万一哪个战场的口子没封住,都将导致国军主力突出重围,淮海战役的总体计划就付诸东流了。
尤其是南线两个方向,到底把主要力量放在李、刘兵团方向,还是放在黄维兵团方向?很难取舍。
粟裕形容华野当时是一肩挑三担,他紧张的七天七夜没有睡觉,美尼尔症发作,天旋地转,头痛欲裂。
这时候没有人能替粟裕拿大主意,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也都紧张到了极点,不敢随便建议。
陈毅没有忘粟裕。他以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力劝粟裕投入几个主力纵队先打黄维。
这简直就是豪赌,赌的是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不向北突围,而代价是对杜聿明的包围圈能否继续维持。
粟裕在已经无法算准到底哪股敌人先动的情况下,听从了陈毅的主意,派参谋长陈士榘率三个主力纵队和一部炮兵部队南下,对黄维兵团发动最后的打击。
抽三个主力纵队谈何容易?
华野北围杜聿明集团,南顶李、刘兵团,兵力已经用到了极限,粟裕不仅把手里的总预备队十三纵派了出去,还抽出一个攻坚主力七纵,以及炮火最猛的特纵。
粟裕几乎赌上了身家性命来支援中野。
试想,若无陈毅在总前委运筹协调,华野真能给中野这么大面子吗?
歼灭黄维兵团后,毛主席兴奋异常,更加意识到陈毅的妙用。
三、渡江战役仍未回华野
淮海战役结束后,总前委随之撤销,而二野、三野(淮海战役结束后各野战军均改编,以一二三四称之)的战场随之南进,陈毅协助中原局抓后勤搞协调的任务基本结束了,按说陈毅该当回华野回归本职了。
仍没有!
毛主席尝到了陈毅兼任两大野战军之职的甜头,让陈毅留任中原局和二野副司令员,陈毅也表示挺无奈,然上命差遣,大局所需,不得不留。
毛主席照顾陈毅的感情,中间趁粟裕病重无法理事回济南治病时,让陈毅到三野露了个面。
当时陈毅已随着番号改变而续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三野众将群情耸动,热烈欢迎陈毅回来。
这次短暂露面后不久,随着粟裕病情好转出院,渡江作战提上议事日程,陈毅再次回到中原局,仍旧担任协调两大野战军的重任。
此时两大野战军基本上已经合在一起,华野兵力一分为二,以兵团为单位进行渡江作战。当时粟裕乃是强起病体勉强作战,一边揉脑袋一边指挥,可以说无力顾及两大野战军的协调问题。此时,又是陈毅挺身而出,居中调度协调,使两大野战军和中原、华东两个军区加起来***120万的部队,能够顺利自然地配合。
这是我军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战役。
总前委此时担当的职能,实不亚于总参谋部。而陈毅发挥的作用,更是倍于淮海战役,堪为渡江胜利的大功臣。
四、上海市长
渡江胜利后, 历史 进入新阶段,三野上下都明白,陈老总是不可能再回来了。
为何?陈毅已经履新,当了上海市长了。
早在1949年3月,中央就已经开始考虑解放上海后,谁来当首任市长的问题。
上海当时乃是中国经济中心,聚集了全国最多的民族资本,也是金融重镇,上海经济状况一度决定了国民党政府的走向。解放上海可不止武力解放,更重在如何顺利接管。
如果把上海打烂了,民族资本、企业和金融全部外逃了,那解放上海就是失败的。
如果接过来没有管好,民族资本发生恐慌,也外逃了,那同样是一场失败。
所以,这个市长既要通武略,懂军事,知道打上海怎么打;更要通文事,懂经济,会统战,把上海这个盛满水的大碗,安安全全地接过来放下去。
陈毅仿佛是上天预留下的最佳人选。
他在军事上的造诣虽不是绝顶,但胜在军事经历极其深厚,早在1927年初上井冈山时就是创军元老。他又善于把握大局,知道仗该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合适。进上海“瓷器店里打老鼠”的原则就是他定下的。
他在文化上的造诣在党内乃是顶尖水平,论吟诗作赋,除了毛主席他比不了,其他人在文艺范上没有几个能比得过的他的。文化也是战斗力,几十年来国军一直嘲笑中***是土八路,没文化。陈毅这面旗帜树起来,能够有效地团结原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界领袖。
他的头脑亦十分灵活,懂得变通,善于和各色各类人群打交道。在龙蛇混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的上海,只有陈毅这样的人才顶用。
五、两件大事定上海
陈毅治理上海干了很多了不起的事。
有道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陈毅在上海没有大事杀伐,杀伐固然能镇慑敌对势力,但治标不治本,那样反而会招致正在观望的中间人群的抵触。
陈毅做的工作多是润物无声。试举其两例。
第一件是搞文化座谈会。
陈毅召集了由科学、文化、教育、出版、曲艺、电影、音乐、美术等各界代表参加的一次大会,与会的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文化圈名人。陈毅上台讲话,一点也不怯场。
他从自己幼时上私塾说起,讲自己在成都求学,从学习古文经典讲到学习近现代科学新知,从在国内学习讲到去法国勤工作俭学。陈毅早有文名在外,所作之诗广为人知。加上他讲话幽默风趣,大气开阔,讲了4个小时,台下的上海文化名人们仍然不觉其累,频频鼓掌。
这次文化座谈会之后,上海文化界一度兴起了“陈毅热”,籍由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口,陈毅的影响力迅速遍及街头巷尾,老百姓也都开始知道市长的亲民,毫无疑问,陈毅迅速为我党树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旗帜。
第二件是打击投击倒把。
说起这个,大家自然会想起1948年蒋经国打虎。小蒋打虎,本质上打得也是投机倒把。但以太子之尊,小蒋打不动宋氏家族和孔氏家族的资本,物价越打越高,最后上海的金融市场完全放飞,老百姓苦不堪言。
陈毅面对的情况基本一致。虽说宋、孔家族都跑了,但上海市场上能左右物价的大投机商人仍然多得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曾预言,***产党在军事上能攻占上海,但没有能力管理好上海,特别是经济方面管不好上海。
上海解放一个星期,银元与人民币的比价就由1:100上涨到1:1400;6月8日上升为1:2000。银元价格升高,背后是国民党反动势力暗中作祟,企图破坏掉人民币的公信力。
银元价格猛涨带动了整个市场物价陡涨3倍。不法分子的猖狂行为,严重危害了上海人民的正常生活,并引起了全国 财经 的波动。
陈毅不怕这个,他下令集中3500万银元趁高价时在黑市抛出,以压低银元价格。政府还采取了“折实单位”发放工资,开办“折实储蓄”等方法,解决基本群众因货币波动引起的实际困难。
但投机者凭借雄厚的资本对人民政府的警告置若罔闻,仍一意孤行。陈毅关键时刻敢出狠招,决定封闭取缔主要投机者的营业场所,拘捕扰乱市场的大投机商。陈毅强调:“一定要把这次行动当作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来打,不打则已,打就要一网打尽。”
6月10日上午10点,公安部门和警备区部队对大投机商操纵银元市场的活动中心——证券交易所采取行动,扣押了250多名主要的投机分子。宣布禁止银元(包括黄金和外币)在市场流通,但允许按人民银行牌价兑换人民币,使人民币成为唯一的本位币。
第二天,银元价格从2000元跌至1200元,两天后,米价下跌二成。6月22日,物价指数下降10%左右,并逐步趋于平稳。
敌对势力和投机商贼心不死,企图仍用对付小蒋的办法搞垮市场。
当时市场最大宗的物资是“两白一黑”,即米、棉花、煤炭。
投机商利用庞大资本采购囤积重要物资,就是不卖。结果造成上海物资奇缺,大米每石从1.17万元猛涨到6.5万元,棉纱、棉布、面粉价格猛增3 4倍,并带动了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创下上海解放后来势最猛、涨幅最大的记录。
陈毅见招拆招,经请示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统一调配大量粮、棉、煤等重要物资到上海,抓住关键时期集中抛售,国营商贸部门将2.8万吨棉纱、100多万匹布,以及大量的粮食和煤炭连续10多天向市场低价抛售。
投机商人措手不及,欲吞不能,唯有将手中的货物竞相压价卖出,损失惨重。“两白一黑”的狂涨风终于被平抑下去。一位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发自内心地感叹说:“六月银元风潮,中***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未料到的。”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一胜利:“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陈毅在上海发挥的巨大作用,再次令毛主席欣喜异常。
天下固可以马上得之,却不可以马上治之。从此之后,中央再也没有让陈毅去做军事方面的工作。虽然仍然兼着华东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但更多是挂名而不理事。
即使华东部队担负着解放蛙岛的重任,陈毅也没有再去管作战的事。
直到1955年三野番号撤销,华东军区改编为南京军区,由许世友出任首任南京军区司令员,陈毅也上调中央工作,陈老总与三野的交集,终于划上了中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