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取景是什么意思?
1.拍照或写生时选择景物作为对象。
2.根据景物的远近,取景可分为远景、近景和特写。
3.按相机取景,可分为:运动取景;人像取景;合影取景;静物取景;空镜头和不规则取景。
拍摄和取景技巧:
1,双视和单视
人眼有双视,相机镜头是“单视”(立体相机除外)。由于物体的立体效果而存在于双视下的美,在镜头的单视成像下可能不复存在。拍摄时必须调动一切手段,使人感受到画面图像的错觉,感觉到物体的立体效果依然存在。
2.多感官和单一感官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美,往往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综合感受的结果,而观看和拍摄得到的影像,只是单一视觉的感受。面对实际景物的感受,我们不妨冷静分析一下,如果只靠视觉感受,而不去听、嗅、触、尝,会发生什么?不要被它好听的声音和味道所迷惑。
3、整体与局部、环境与对象
有些美存在于比较中。特定环境中的美,如果脱离了它所依赖的环境,未必是美的。红花虽然需要绿叶的帮助,但如果红花的特定对象离开了绿叶的环境,它的美就会大打折扣。有些风景整体很美,但有些地方不一定,有些风景有些地方很美,但整体美大打折扣:断臂的雕像维纳斯很美,试图给她安上一只手臂,但无论怎么设计,都会损害残缺雕像的美好形象。
4、感光范围和颜色敏感度
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但传统相机使用的一些数码相机图像传感器或红外胶片,可以同时“看到”人眼看不到的可见光和红外光。人眼看到的只是可见光反射出来的美,在红外光的影响下记录下来的图像可能更美或者更丑。摄影师必须熟悉红外胶片和图像传感器的感光特性以及红外光对拍摄图像的影响,拍摄时要对准它。
人眼对可见光中的偏振光非常敏感,但是在眼睛前面加一个偏光镜是无法过滤偏振光的。用相机拍摄时,可以在镜头前加偏光镜。只要调整得当,蓝天的蓝色可以让人过目不忘,原本存在于玻璃后面的阴影可以从影像中消失,在直射光下已经变成白色的花和叶可以在影像上呈现出极其饱和的色彩。
5.强度知觉与“强度×时间”的积累
为了让眼睛感受到色彩的存在,需要达到一定的亮度为前提。当光线弱到一定阈值以下时,五颜六色的景色在人们眼中就会变成灰色的世界。这是因为人眼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分工明确,感受颜色的视锥细胞在低亮度下将无法工作,会“罢工”。但在人眼已经感觉不到颜色的弱光下,要用相机拍摄,只要延长曝光时间,就能达到准确曝光。
6、一瞥而注意
人们常常在短暂的一瞥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美好。即使感觉了很久,也大多是用眼睛环顾四周。眼睛一般不会长时间聚焦在物体上,但拍摄的图像往往以有限的格式显示,观看者凝视的时间很长。那么,在短暂的一瞥中感受到的美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在长久的凝视中不露出破绽呢?摄影师在选择图片时必须做一些考虑和分析。短暂的一瞥往往会错过很多美好的感觉,大自然中精心捕捉的典型瞬间会让美好跃然纸上。
7.选择性
人类的视觉是有选择性的。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感兴趣的物体上时,人眼会忽略不在注意中心的物体,对周围的景物视而不见,而相机则可以清晰地显示景深范围内的景物,“讲述整个故事”。这样的差异要求拍摄者不仅要关注主体,还要环顾四周,审视前后,否则会出现拍摄画面时没有发现的混乱,在图像上留下败笔。
8、三维和二维
现实世界中的景物是三维的,拍出来的图像几乎都是二维的。这种差异有时是颠覆性的。摄影师要尽量把因为画面上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而存在的美充分宣传出来,让那些看似前后错落的场景在画面上展现出图案之美。
9.远景
人看风景,近处看大,远处看小,近大远小是空间透视;近的看起来浓,远的看起来淡,近浓远淡的就是空气透视(也叫大气透视)。拍摄的图像也有空间透视和空中透视。然而,屏幕上显示的视角与人眼直视场景时感受到的视角并不完全相同。拍摄有时要追求透视的一致性,有时夸大画面上的透视以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时缩小画面上的透视以表现特殊的气氛和意境,寄托特殊的情感。能够根据需要改变屏幕上显示的透视效果,是拍摄中的真功夫之一。
可以用来调节空间视角的拍摄方法有:使用特殊镜头、在镜头前添加特殊配件、使用具有视角调节功能的相机、改变拍摄点、合理组织画面元素等。空气透视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景物的选择和滤镜的运用上。
10,有限和无限
人眼能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不能深入到很深的空间,在很近的距离看不到微观,看不清物体内部。大多数人甚至看不到海底世界。相机和特殊配件的组合比人多了一双“眼睛”,可以记录下人眼无法触及的真实世界,把人眼忽略或看不到的美好,精彩地展现在画面上。摄影师一定要充分利用镜头,捕捉大自然中更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