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柴荣在高平之战后,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原因如下:

直接原因:这些人临阵脱逃,该杀。

间接原因:刚登基的周世宗需要整肃军纪,树立威信。

深层原因:整顿禁军,拣选精锐,淘汰老弱,提高军队战斗力。

一,高平之战的原因和经过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称帝,史称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与北汉兵三万汇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周世宗蔡荣得到外敌入侵的警报,决定御驾亲征,亲率周军北上太行,迎击契丹和北汉联军。954年3月19日,决定后周命运的高平之战开始了,然而,一开战,后周军就发生了灾难性事件:右翼的侍卫亲军崩溃了。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引数千骑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齐刷刷临阵投降。

要不是危难时刻,柴荣冒着飞石,亲自率军迎战,身先士卒。张永德、赵匡胤等率骑兵奋勇冲锋。可能后周就要一战灭国了。在一众猛人的冲击下,北汉猛将张元徽被杀,形势逆转,柴荣猛冲,北汉撤军。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二、战后算账,斩杀70余将领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并重赏了高平大战中的功臣,如张永德、赵匡胤等。

1、斩杀将领的直接原因,该杀

樊爱能、何徽在逃跑后,遇到了正急急忙忙赶往前线的后军刘词,两位兄弟一见到刘词,就?热心?地告诉刘词:别去送死了,我们已经败了。 幸好刘词没听他们的忽悠,加速前进,才在傍晚抵达战场,一起追击,彻底击败了北汉军。打仗的时候临阵逃脱,部下临阵投降!逃跑路上还散播谣言,劝阻后军参战。这样蛀虫,多少都该杀。

2、初登大位,整肃军纪,树立威信

柴荣仅是郭威的养子,此前也没什么战功,自即位以来,柴荣一直被人看轻。外有北汉和契丹趁机来犯,这也就算了,国内的大臣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出征前,群臣集体反对柴荣亲征。柴荣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时常亲征来试图说服群臣时,老臣冯道的回答简单明了:陛下是唐太宗吗?(太扎心了)。冯道,是混了几朝的老油条,绝对不是一个说话不知轻重的二愣子,他都敢这么怼柴荣,只能说明:柴荣在群臣中毫无威望。他们既不认可柴荣的资格、能力,也压根不怕他。

高平之战,让柴荣声威大震,群臣也认可了他的能力。但,这还不够,作为君王,还要让群臣畏服,怎么畏服,杀人立威最省事,但不能乱杀,不然就是暴君了。得杀的有理有据有节,樊爱能、何徽还敢在战后?厚脸皮?地回到了柴荣军中,正好给了柴荣一个名正言顺立威的机会。

3、整顿禁军,拣选精锐,淘汰老弱,提高军队战斗力

自高平一战,周世宗洞悉禁军的弊端和虚弱。一支正常的军队,总是要裁汰老弱,引进新鲜血液。中唐以来,无论禁军、藩镇军,都实行募兵制。士兵一入兵籍,就成了吃皇粮的职业兵。军队中的关系盘根错节。一般的将领为了获取士兵的支持,一般不会主动裁汰更新。这就使得五代军队出现了两个顽疾:暮气沉沉,战斗力下降;骄兵悍将,不服管教。于是,柴荣趁着这次?大清洗?着手整顿禁军,裁撤弱军劣将,提拔有才之人。招募天下的壮士,充实禁军。经过这次整顿,大大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王朴、赵匡胤,及宋初开国风云人物,多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提拔起来的。

总结:

柴荣一日斩杀70余将,既是出于正常的赏罚、立威需要,更是出于强军的需要。在柴荣的努力下,后周军一改顽疾,战斗力迅速提高。遗憾的是,柴荣英年早逝,来不及一统天下,也来不及将合理的权力格局传给下一代,后周就被他一手提拔的赵匡胤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