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雷区》
与那些有战争场面的二战片相比,这部电影雷区是平静的,但在那些苍凉宁静的日常生活之下,却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地雷不仅埋在沙子下面,还埋在人心和人性的深处。
这是一个改编自真实历史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二战结束后,丹麦海岸线附近留下了大量的水雷。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雷区,丹麦西海岸被清除了1.5万多枚地雷,牺牲了一半的战俘,其中大部分是非常年轻的男孩。
《雷场》讲述了一支排雷队,一名丹麦军官,守卫并带领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冒着生命危险在无人居住的海岸线上清除地雷。从某种程度上说,让这些德国士兵扫雷是一种极其恶意的报复行为。他们曾经占领了丹麦五年。现在,丹麦士兵希望看到这些战败的士兵被他们种下的恶果杀死。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绪特别容易理解。
然而,对于监督这项工作的军官卡尔来说,意识形态、仇恨和战时敌意是一回事,但看着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朝夕相处,饥寒交迫,一个个被地雷炸成碎片,又是另一回事。这些孩子几乎大到可以做他的儿子了。在他心里,他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这些人是侵略者,但在生活中,他看到的是一群无助的年轻人,他们盼望着回家与母亲团聚。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成一个符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仇恨和争斗。但是,当他们被还原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涌起微妙的波澜。这个东西叫共情。某种程度上,是同理心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冰冷的动物或机器。我们可以与他人感同身受,无论他们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有时候,它让我们感到充实,但有时候,它也让我们感到茫然。比如卡尔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作为专业人士,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职责。他应该把它们当成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天天说话交流,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作为一个人,他把他们当成普通的孩子。从职业身份上回过头来看这种行为,“同情”大约等于“动摇”,尤其是在这场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愤怒还远未消除的时候。
纳粹当年对犹太人的清除有一个前提基础,就是把后者从语言和行为上一点点“非人化”,用虫子的比喻来指代对方。时间久了,就像沉默一样顺滑,让人对后者下手没有心理芥蒂。现在,似乎一切都开始悄然转向。如果卡尔真的不把那些孩子当人看,那他不就成了自己反对和讨厌的人了吗?你自己和纳粹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除了这种个人的精神困境,还有来自现实层面的压力。他的军官义正词严地远程指挥,而底层的士兵则把这些孩子当成劣等生命来泄愤。卡尔答应孩子们,完成这项任务后他会马上回家。但最后他发现上级根本不想让战俘们轻易离开这里。卡尔接受不了成为“敌友”,也接受不了同事对男生的殴打和戏弄,这和他的良心有关。
这种将普遍人性置于特殊战时对立的设定并不鲜见,但在这个“雷区”,却出现了更为残酷的一幕。徒手排雷的儿童经常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被炸断手脚,但即使如此,他们仍然抱着完成任务回家的希望。但最后大多都是死而无憾。
雷区有一种无声的情绪变化。起初,卡尔拳打脚踢,责怪孩子们。后来,他坐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甚至给他们放一天假,让他们一起在沙滩上踢足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来海边度假。一望无际的白色沙滩本该是一道风景,现在却意味着死亡。当卡尔从一个脾气暴躁的军官变成一个随和的人,我们就能明白,那一刻,战争真的结束了。停战不仅仅是实际的炮火不再被点燃,只要人们心中的炮火还在燃烧,战争就远没有结束。
最后,卡尔做出了选择。他放了幸存的孩子,让他们穿越边境。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犯了大错,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真的结束了战争,用自己的善良消除了心中的一颗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