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的由来

更新1:

thankyou

更新2:

粤剧面普各式的由来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峯,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朝 到了元朝,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之冠)、《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组织 琼花会馆:建立于广东佛山,方便联络和安排与班主订立合约 吉庆公所: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李从善老先生在黄沙同吉大街建立 八和会馆:于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建立(八和是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八个堂组成) 庆维新:建立于新加坡 普长春:建立于吉隆坡 2007-11-04 15:38:45 补充: 面谱是一种图案化的化妆艺术,一般用于净、丑行当所扮演的各种人物 生、旦行当甚少采用。 早期粤剧化妆非常简朴,除了净、丑行当要画脸谱(面谱),生行当不抹胭脂, 旦行当也只是搽粉,画眼眉,口唇涂红色。二十年代,名伶薛觉先把电影化妆法 同传统化妆法结合。后来,化妆品更多改用现代戏剧油彩,并汲取京剧、越剧以 至话剧的化妆技巧。 2007-11-04 15:39:11 补充: 面谱要以夸张的色彩及线条改变演员本来面目。面谱有性格化的特点,通过色彩及图案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及基本特征。另外,面谱亦会将忠奸善恶之类的观念表示出来。 aei.ied.edu/tcm/projects/PongChiHing/mask01

参考: zh. *** /w/index?title=%E7%B2%B5%E5%8A%87&variant=zh-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中国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 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 (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 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 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 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 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 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 多年,也深受欢迎。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