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平

一、

秦灭六国,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自此之后,中国历史进程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的秦国地处中原西陲边境,为何它能一扫六合呢,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总体来说,那就是秦国的综合实力要远远强于山东六国。

秦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它所实施的制度有关,其核心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耕和战。

比如说军功制就保证了秦国士兵在战场上的勇猛杀敌,再比如说土地制度就保证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士兵争相杀敌,供给源源不断,这样的秦国焉能不强?

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秦国强大的奠基人商鞅。

商鞅这个人很厉害,如果没有他,秦国或许也能一统六国,但想必这个时间会拉很长,而春秋战国的乱世,势必也会持续更久一点。

既然秦国是乱世终结者,那么就得着重说说它所实施的军功制度。

因为正是这套制度,使得秦军所向披靡。

秦国军功制的核心是以敌人的人头来换取爵位,只要你足够勇猛,每次战争都能斩获几个人头,那么走向人生巅峰指日可待。

不过战场无眼,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被别人要了小命?

在爵位、地位、美好生活的刺激下,秦国士兵就是可以不要命,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道理自古通用。

也正是因为这套军功制,使得秦国将军向山东诸侯投降的事情很少发生,细细想来,将军率士兵大规模投降的事件,在秦国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

那么这次事件发生在哪次战役中,投降的将军又是谁?

二、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和山东诸侯所打的仗不计其数,大大小小应该有数百次之多,但能让秦国吃亏的并不多,而能让秦国撂摊子逃跑的次数则更少了。

少归少,但并不是没有。

比如说邯郸保卫战,山东六国就打了一次漂亮的反击战,也就是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秦军大规模投降的罕见事件。

邯郸保卫战,顾名思义,战场就在邯郸城下,前期主要对战的诸侯是秦国和赵国,后期楚国和魏国也加入了其中。

这次战争是继秦赵长平之战后的又一次大战,战争的起因也不大,仅仅是因为六座城,确切地说是因为赵国答应送给秦国的六座城。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将白起乘胜追击,直接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沉浸在悲痛中的赵人,人人自危,好似灭国就在下一个瞬间。

可是偏偏这时候,秦国内部出现了变故,应侯范雎成功地被赵国派去的使者以白起灭邯郸后功劳将会超过他的理由给收买了。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范雎便火急火燎找到了秦昭襄王,以士兵疲惫为由,把白起从邯郸城下,硬生生地给召了回来。

邯郸之围就此解除。

而秦王让白起退兵当然不是没有条件的,赵国所许诺的条件便是割让给秦国六座城池。

三、

白起从邯郸城下退兵了,他百战百胜的军旅生涯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即便后来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再次出战,他也毫不客气地拒绝了,直到从秦昭襄王那领走了自刎盒饭,他想再去打仗,也没机会了。

按照之前的盟约,秦昭襄王一直在等赵国来送割让城池的地图,但是等来等去,等来的却是赵国耍赖不给了的消息。

这让秦王气急败坏,赵国怎么能这样言而无信呢,是不是不想要邯郸了,既然如此,秦王倒也不客气,直接派王陵带着大军再次包围了邯郸。

邯郸保卫战就此打响。

秦昭襄王本以为这是一场很轻松的战争,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将在这座城市下,吃个大亏。

王陵围困邯郸之后,多次发起冲击,可是付出了损兵折将的代价没有取得任何进展,邯郸城依然坚不可摧。

秦昭襄王觉得王陵无能,就想派白起再攻邯郸,可是白起丝毫不给秦王面子,软硬皆施之下,愣是不出兵,秦王逼急之后,干脆装病,秦王怒不可遏,直接赐死了白起。

白起去世之后,王陵也被免了职,换上了在长平之战中担任白起副将的王龁为将去打邯郸。

为了保险期间,秦王还命令郑安平为将,带兵两万,驰援王龁。

四、

王龁在邯郸城下打得也很吃力,就在邯郸城要被攻破的时候,楚国和魏国的援军赶到了,王龁一看势头不对,拔腿就跑,一路西撤到了河东地区。

在王龁逃跑的过程中,赵、楚、魏三国联军还取得了一个相当引人为傲的战绩,那就是包围了秦将郑安平以及他所带领的2万秦军。

郑安平本来是魏国人,后来为了救范雎,而跟着范雎到了秦国,这次郑安平能当上将军,也是因为范雎为了报恩而向秦王举荐的。

所以,他根本没有多少军事才能。

被包围之后,郑安平没有做过多的抵抗,便直接投降了,秦国士兵一看,连将军都投降了,我们还打个什么劲,于是纷纷缴械。

这便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历史上鲜有的唯一一次大规模降敌的事件。

这次投降,虽然没有对秦国的力量造成很严重的削弱,但却鼓动了山东诸侯抵抗秦国的心理,直接延续了山东诸侯几十年的寿命。

五、

那么郑安平为何轻易投降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郑安平本就不是秦人,也没有要为秦国献出生命的意识,秦国的军功制度对他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他靠着范雎的关系,也当上了将军,既然将军之位来的很容易,也就谈不上该珍惜。

其二,郑安平本不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更不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这种人在惟法尚法的秦国根本没有生存之地,即便郑安平当了将军,也是被其他将军挤兑的那种。

其三,赵国给的条件优厚,郑安平投降了之后,便被赵王封为了武阳君,以投降之身而被封君,这是非常奇葩的一件事,郑安平反抗会死,吃了败仗回秦国也会死,还不如投降之后去赵国吃香的喝辣的。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叠加之下,秦国将军率兵大规模投降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不过由于郑安平是个外来户,他的投降并不说秦国的制度不行,只能看成是一个个例。

在此后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也遭受过一次重创。

那就是在秦王嬴政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灭楚的战争,这场战争中,李信被打得丢盔弃甲,20万大军伤亡殆尽,但即便如此,李信都没有想过要投降。

所以,秦国的军功制度是专门用来应对战争的,是可以把士兵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为了一家人过得更好,秦国士兵和将军也不会轻易投降。

郑安平,这名字在当时的秦国也只是一个笑话罢了,而在他投降之后,范雎也开始遭了殃。

如果范雎知晓这个恩人会如此没骨气,他还会不会向秦王举荐他呢?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