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为什么会成为广受关注的汉语“奥林匹克"
看电视
第十六届《汉语桥》于今晚在湖南卫视拉开帷幕。今年由孔晓一团队制作的《汉语桥》在多个维度上进行了创新,年轻化与时代感是两个重要的创新方向。
文| 夕姐
文化类节目今年再次成为创新热点,汉字、成语、诗词等汉语元素再次在荧屏上复兴。而已经延续了十六年的《汉语桥》今年也将迎来全新的赛制和面貌。今晚(8月31日),第十六届《汉语桥》将于湖南卫视首播,正式拉开这场文化赛事在今年的序幕。
作为由孔子学院和国家汉办发起的一场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成为每年一度例行的文化赛事,到今年已经落户湖南卫视整整十年。实际上,每年的《汉语桥》在主题、赛制和内容上等方面都会有调整和创新。2017年,在电视文化热整体的氛围之下,《汉语桥》也进行了力度不小的创新。
全新的赛制、全新的呈现方式、考点升级、选手升级,让今年的《汉语桥》更多了一份时代感和贴近性。总导演孔晓一带领团队完成今年《韩语桥》的打造,作为一支年轻的团队为赛事本身带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今年这档文化赛事如何打造?如何去创新文化类赛事?“看电视”(ID:TVwatching)近期采访到今年《汉语桥》总导演孔晓一,独家还原节目在今年的创新之道。
寻找全新切入点,创新聚焦两方面如何让“汉语桥”成为“聚焦世界目光的文化热点”?孔晓一告诉“看电视”(ID:TVwatching),这是操作今年《汉语桥》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找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今年,国家大力提倡“一带一路”,也把“汉语热”推向了新的热点。“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重点,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是今年《汉语桥》的重要目标。
第十六届《汉语桥》总导演孔晓一
基于此,孔晓一告诉记者,节目的创新主要聚焦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考点升级、一个是选手升级。考点升级上,今年考点更专注于汉语本身,考题更加系统化。赛制上从初赛、洲际赛到总局赛逐次递进,新增的洲际赛首次让不同洲际的选手们同台竞技。
“洲际赛将进一步回归纯粹的汉语言本身,以更清晰化以及趣味化的汉语能力考核模块,从字、词、句等小切口解构汉语、发散考点、形成考题。”孔晓一告诉记者,同时还将大幅度增加主观题的比重,选手需“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
而赛事要求必须考核的音形字义、传统文化、国情知识等则隐藏在“字、词、句”的模块切口之下,延伸出不同考点,同时通过专家解读来进一步传递。
打造多元个性的“汉语迷”,塑造选手个人更丰富立体的形象是今年《汉语桥》选手打造的重点。每期聚焦一个洲的选手,通过三轮比赛产生洲冠军。
而真人秀拍摄方式也本次赛事的棚内竞技中被引入了进来,选手们将戴上A500头戴设备,并且桌上都有固定的GOPRO,同时单机跟人,***50多个机位同步开录,以最大程度的塑造和还原选手的个性和形象。
“桥”是灵魂所在,孔晓一说,今年《汉语桥》所有的创新都围绕这个灵魂展开。“桥,意味着互通和交流,趣味性就在于它是通全人类的。”
今年的洲际赛***分为三轮,设置各有不同,第一轮是中外大学生互动答题赛,节目甄选到与选手同龄的中国大学生,进行比拼与互动。在汉语之桥上,中西文化也产生了奇妙的碰撞和火花。借此让人们看到了当今世界大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环节其实是给中外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面对面交流和打探的机会,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
洲际赛第二个环节“一字冲冠赛”,由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组成的百字墙将出现在这个环节,选手挑选其中的汉字进行冲关比赛。这100个“最中国”的汉字每一个背后都是一部历史。“用汉字梳理、诠释、认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用汉字说明中国。”是这一环节的目标所在。
“行令挑战赛”是洲际赛第三个环节,灵感取自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比较有趣,让选手和观众都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一环节也有望推广到大众中进行传播。
“人”是永远的主题、融入年轻感与时代性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命题与时代潮流的传播方式进行***振,是每年《汉语桥》创新的根本目标和原则所在。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孔晓一和团队们在今年也必然为这档历史悠久的赛事注入了更多的年轻化与时代性。
《汉语桥》今年在总决赛中便融入了更多时代性的元素。包括“我的汉语朋友圈—互动演讲赛”实际上就是将汉语考察与选手们的社交媒体生活进行融合嫁接的一种尝试。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青年***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些汉语学习者们大部分也通过微信来和中国朋友交流互动、学习汉语。在这一环节中,五大洲冠军将借助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来分享自己的故事。节目现场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进行再包装,整体面貌更具时代感和年轻化。
总决赛也在答题环节引入了魔术元素:“路-魔术答题秀”用魔术将古今海陆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一带一路贯穿起来,颇具创意性,也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孔晓一团队过往拥有丰富的“快男”、“快女”类节目的操作经验,同时还有《夏日甜心》这类具有很强的新媒体融合实验性质的节目,或许也为《汉语桥》的创新创作带来了更多的视野和思路。
“人,永远是这档赛事的主题。”孔晓一告诉记者,这就是今年对于每个选手的形象和性格的着力刻画的原因。因为他们其实都非常有个性和表现力,因此希望在比赛和设置中呈现出他们真正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也创造出一个更加真实和舒适的交流空间,达到“桥”的作用。
聆听每个参赛者学习汉语的故事,呈现汉语本身的魅力,因此节目中将看到很多鲜活且妙趣横生的汉语学习的故事。
来自美国的“中医养生专家”穆宸鹏,他就非常热衷于分享“养生与中医”,而来自苏丹的赵之行则在教汉语的妈妈的影响下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非常喜欢中国的电视剧,也喜欢中国的演员迪丽热巴。这些故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也传递着选手们与汉语的故事。
认真摸底 、深度调研、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一档有着十六年传统的文化赛事,《汉语桥》的创新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晓一介绍,为此团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为了准确的出题,节目组狠花时间进行摸底。
先是找到北京、江浙、长沙初高中的名校语文老师一一进行拜访,了解难易程度、找到学习中最趣味的部分和古今中外语言交流中与当代社会最接近的部分等。
其次,节目组也走访了全国十多位汉语研究和文字研究的学者,领悟汉语的美妙与智慧,同时也会找国际学校或者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老师和教授,以及精通外语与中文的华人们,从他们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方式中寻找灵感。
“不仅外国参赛者乐在其中,让中国的观众也能从“最熟悉的陌生题”中获取营养和乐趣。”这是节目组在出题和选择汉字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全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例如一些带有人类***同情感性的字词如“家”字等等就被纳入进来。
拓宽思路,不只局限在古代的汉语表达。在当下生活里找更多的破题可能性。同时从从中英文的语汇和词语多样性来思考等,都构成了今年《汉语桥》在题目设置上的一个方法。
每年的《汉语桥》都有游学环节的设置,让选手们深入到中国真正的社会生活当中,感受中国文化。孔晓一告诉记者,今年汉语桥的游学设计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世界五最之桥”的张家界“云天渡”,到大疆机器人比赛,外国选手们被中国的创新力量所震撼。
作为一个面向全世界年轻人的国际化比赛,“汉语桥”一直在国内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从这个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们,也在国内外继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面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今年落户湖南第十年意义深远,全新的面孔和创新化的制作,必然让《汉语桥》再次激发出活力,让人期待。
“看电视”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关注“看电视”!
深度行业透视、独到客观评论、新鲜内幕资讯
广电行业、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运营打理
看电视,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见识的内容行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