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国石的详述
寿山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寿山位于福建福州北郊的寿山村,海拔1000米左右。寿山石的形成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矿石成份主要是叶腊石、地开石、高岭石等,特殊的生成条件使寿山石具晶莹滋润的丽质与五彩斑斓的色彩,以田黄石、芙蓉石、荔枝冻等为代表。质纯者色白,微含其他成份者五彩。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呈珍珠光泽、凝脂光泽、玻璃光泽,绝大部分有滑腻感。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据相关资料记载,寿山石品种不断被发现开采,其种类大约有160余种。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殊异,多有红皮,红筋成格,肌理萝卜纹。质地脂润,温柔可爱。靠深挖田土收集而来,其中以黄色最为珍贵。水坑石产于寿山乡东南3公里处的坑头占山麓,因矿脉很陡,长期受地下水浸渍,易生成晶冻类珍品,有坑头洞、水晶洞等著名矿洞,顺其延伸至溪涧,故多透明状,光泽好,质细腻,系寿山石之最佳者。山坑石产寿山、月洋两乡。矿布10多平方公里,产品极多,质地差异较大,变化也复杂。
国画大师黄宾虹说:“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最初有寺僧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引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镌可刻,用以制印。”此说中所说“发明于元明之间”应为明制印的时间。现存最早的寿山石印石明代《皇帝之宝》,明孝宗朱佑堂、明光宗朱常洛等人都有许多寿山石质的玺印。清朝历代皇帝对寿山石章也很宠爱,印纽大师杨玉璇和周尚均,还被专职召入宫内,镂雕寿山石的印纽。可见寿山石章在当时是特别的受到重视。因此确立了寿山石章不平凡的地位,并推动了寿山石章雕刻艺术的发展。
清代民间也同样盛行寿山石章之风,著名篆刻家赵之琛、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钱松、吴昌硕、王福庵等都有刻制寿山石章,至今流散在民间和收藏于博物馆内。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炼,寿山石无论是印章、制钮、薄意还是雕刻,都已炉火纯青,具有十分可贵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青田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故称之为“青田石”,属于叶蜡石中的一种。启功先生的一句诗文“青田印石千秋誉”,道出了青田印石的身份之高。一方有骨气的美石改变了一个时代,掀起了中华文化新鲜而充满活力的文人篆刻热潮。正如韩天衡先生所说:“以石代铜,印起八代之衰,在煌煌中国印章史里,青田石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划时代的贡献。”
青田石不但有青如玉的封门青,还有各种色彩多、纹理奇的冻石,穿红着绿,不施粉黛,如江南小家碧玉,十分讨人喜爱,这是青田石的一个显著特点。按色彩和品名可分为十大类100多种。十大类分别为青色类、黄色类、棕色类、白色类、红色类、蓝色类、绿色类、褐色类、黑色类、多色类。品种名称既有历代文人、印家所取的富有书卷气的雅号,又有当地采石工人、雕刻艺人随手拈来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俗称,还有一部分按石质、色彩、产地而取得叫法,名称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其中有在中国石中独一无二的“蓝星、蓝带”石;有灵气十足、石中君子之称的“封门青”;还有天生奇石“龙蛋石”;而在龙蛋石中的“竹叶青”更讨人喜爱。
青田石的开采利用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起初仅作为实用的工艺小件。作为印章,至宋代就有“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之图章”的记载,如近年发现的“李玮图书”长玺型双面印就是宋代老坑青田紫檀冻,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青田石印章。元代“赵子昂始以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元代还有一位著名文人王冕,“初无人以花乳石刻印,自山农始也……”他所刻的花乳石便是青田石。自此沿袭多个世纪的铜印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文人自篆自刻石印新纪元,推动了中国篆刻以实用为主向艺术观赏为主的转变,大大地促进了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青田石成矿年代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的晚朱罗世纪到白垩纪,学名叶腊石,硬度约2.8度,质地脆软温润,石章随刀刻划能尽得笔意韵味,天生为印人而生。流传至今的青田石印章珍品除文彭、何震、吴昌硕等篆刻大家的作品外,还有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皇帝八旬大寿贡品,全套60枚的“宝典福书”和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三方青田石印章等。历代藏品展示了青田石不但为皇宫御用之珍品,文人雅士之至爱,而且博得历代朝臣、将领的青睐,时至近代,青田石以其卓越的天然品质,承载着一个国际级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见印344方,青田石216方,占了70%;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百位西泠名家为青田印石刻百咏,成就出一段段缘结青田的印界佳话。 昌化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50余公里的浙西大峡谷源头海拔1300余米的玉岩山。昌化石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
昌化冻石中有“血”者为上品“鸡血石”,所谓“鸡血”实是辰砂,即一种特殊的汞矿石,呈金刚质光泽,分布不匀,最名贵者“大红袍方章”,其印石六面红或四面红,红色鲜艳、纯净、光泽亮度高,纤密坚韧,几乎无“地子”。当然大部分鸡血石是有地子的。地子越灵透纯净越好。如桃花地鸡血红,遍体艳若桃花,鲜艳夺目;白玉地鸡血红,质地月白如素,无杂色,血色淋漓尽致;“刘关张鸡血石”,红、白、黑三色相间,极富特色;豆青地鸡血红,地子似豌豆青色,微透明,血色鲜艳;荸荠糕地鸡血红,其特征为透明度相当强,血呈红斑,片片诱人眼目;牛角地鸡血红,质地乌黑纯正,血艳,呈流纹,动感很强;藕粉地鸡血红,质地若冲泡而成的西湖藕粉,呈粉红色,鸡血醒目;肉膏地鸡血红,产量较多,质地有透明不透明之分,其红色似鸡血滴入石中为佳。鸡血石作为昌化石的代表,被誉为“稀世珍宝”,一是珍贵,因为它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长久保存而不褪色;二是稀有,上等精品独产于临安昌化一地。
昌化石的主要工艺用途是制作印章和工艺雕刻品,它所展示的东方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林中独树一帜。 巴林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玛雅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巴林石色彩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适于刀刻,宜于表达意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被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巴林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等几个较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八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发展与兴旺。在中国北方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中不断得以完整、丰富和升华,它是草原的灵魂,是民族的作品,是世界的财富。
巴林石分为巴林鸡血石、巴林福田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石等五大类,并命名了上百个品种。近年来,在广大巴林石爱好者的***同帮助和支持下,巴林石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有为的提高,使赏石、印石界的同仁以及广大的巴林石爱好者为之振奋和鼓舞,并称为各国政府间情感传递的独特礼品。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召开,21个国家首脑聚集上海,巴林石印章被选为礼品馈赠给各国首脑。21枚巴林石由一块石头破成,纹理图案如波涛连绵起伏,被称为涌动的太平洋,寓意亚太经合组织各国经济如涌动的太平洋充满活力,乘风破浪。印文篆刻各国首脑中文名字,由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篆刻家韩天衡操刀治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西泠印社百名社员用百方巴林石刻制奥运印谱,谱就了巴林石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