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石鼓,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传奇故事
唐朝公元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发现了陈仓石鼓。
“安史之乱”爆发,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
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
石鼓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
石鼓特征
石鼓***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外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
10面石鼓上的文字虽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它是描写秦贵族阶级畋猎的一首长诗,有两面石鼓(“千沔鼓”、“车工鼓”)的诗句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不好,只留只言片语,但其大致意思还可以体会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