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电影是费穆的巅峰之作?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导演费穆,开创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几十年后,张艺谋说:“我喜欢的电影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就中国电影而言,我最喜欢65438到0948的《小城之春》。”
张艺谋并不是唯一一个推崇《小城之春》的第五代导演。2002年,田壮壮集结阿城、李、等超豪华幕后团队翻拍《小城之春》,向导演费穆的同名作品致敬。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当时我在上高中,从报纸杂志上了解到这个电影界的大事件。
最近回忆起一部老电影,青木瓜的味道,是一部越南电影。它源于导演陈英雄对她的祖国越南的美好回忆,展示了越南妇女的生活状况,讲述了妇女的各个阶段。但却是以西方视角想象出来的东方浪漫,带有明显的后殖民倾向。
很多华语片都是青木瓜的味道。导演好像是西方人的眼睛,迎合西方人看电影的兴趣和与生俱来的偏见,拍摄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和中国的故事,然后参加西方人的电影节。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文化是有国界的,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尤其是在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日益猖獗的现代社会。
很少有华语电影能超越《小城之春》,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遗产。
1.拍摄时间节点背后隐藏的知识分子忧虑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对1948这个时间点非常敏感。抗日战争胜利仅三年后,国共两党的决战一触即发。在电影之都上海,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云与月》、《千户灯火》、《乌鸦与麻雀》等符合人们感受的“爆款”电影。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被这些史诗电影生动地渲染出来。
相比之下,《小城之春》选择的是小切口,两男两女的四角恋似乎不合时宜。而费穆关注的不仅仅是在情欲中挣扎的男女,更想用女主人公与丈夫、旧情人之间的情欲暗流,委婉地阐述自己在新旧时代洪流中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这里必须简单介绍一下《小城之春》的大致情节:
大约在1948,一个年轻的女人,周玉文,和她的丈夫,戴丽艳,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到处都是破墙。战争不仅让李炎失去了财产,也摧毁了他对生活的信念。面对悲痛欲绝的丈夫,虞雯的礼貌只是尽了传统道德伦理所要求的职责。李延的老朋友、的旧情人张的来访,打破了一切死寂。
陈智精神矍铄,彬彬有礼的姐姐戴秀暗恋他。但他并没有忘记对玉纹的感情,内心对玉纹的渴望被激起,在亲情与仪式之间摇摆不定。两人欲拒还迎、欲拒还迎的心理竞赛游戏一再上演,同屋檐下的礼仪和戴秀已窥见端倪。
《小城之春》深入知识分子的内心,塑造了注定与旧时代同葬的戴丽艳。挣扎在时代夹缝中的周毓文和张,没有思想包袱,前途光明。四位主人公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典型的知识分子。
萦绕在影片中的“古代中国的灰色情绪”,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曹禺的《北京人》中也能感受到。
电影和文学的主题是相通的。费穆、巴金、曹禺对家国命运有着相同的忧虑和思考,透露出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相似的心情:前路如雾,分不清黑暗与光明。
2.中国古典诗词绘画艺术的优秀视觉呈现。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电影往往更多写的是事,而不是人的感情,而《小城之春》是典型的心理抒情片,人物少,情节简单。此外,它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以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很多影迷都明确指出,导演费穆是根据苏轼“一朵落花的小红杏”的寓意来构建影片的视听形象的。苏词如下:
花凋谢,红杏小。
燕子飞来,绿水人绕。
树枝上吹着小柳絮。
海里有很多鱼。
墙内墙外荡秋千。
墙里俗人,墙里美人笑。
笑声渐渐消失,声音也渐渐消失。
深情却无情的懊恼。
这首《蝶恋花》讲的是惜春,通过景物抒发感情,在景物下抒发感情,把感情和理智融为一体。诗人的失意和忧郁,变成了小城春天的底色。
忧伤凄凉的南方小城,破落破败的家园,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虽国破山河久,草木春来”。三角恋中,玉线之间的情愫和衷心的祝愿以仪式结束,这是一种来自古典中国的含蓄。玉行与礼言之间的尊重与善意,是中国人深深体会到的一种道德责任。
影片重点描绘了七次沿城墙行走,看似不经意,实则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