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发源地主要特点

高甲戏发源地福建泉州。

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的主要特点是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

高甲戏前身是“宋江戏”。据老艺人陈坪(1884——1957年)称,听其师傅代代相传说:明末清初,闽南沿海农、渔村庄,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村民们有装扮梁山好汉游行于村里的,间或就地作简短表演。由此出现儿童演出宋江故事,时称为“宋江仔”。道光(1821——1850年)以后,由成年人扮演的戏班,群众称为“宋江戏”。

?传统曲目: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大体分为三大类,即大气戏(宫廷戏、武戏)、生旦戏(绣房戏)、丑旦戏。

“绣房戏”,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戏,如《杏元思钗》、《孟姜女》、《英台山伯》等。

“公案戏”即审案戏文,如《彭公案》、《包公审黄菜叶》等。

“宫廷戏”即属宫廷斗争的戏文,有《狸猫换太子》、《逼宫》等。“丑旦戏”,都属小戏,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这类戏颇有特色,丑角表演,更是独具一格,很受欢迎。

此外,也有从古典小说及民间传说编演的戏,如《说岳》、《水浒》、《七侠五义》。

民间传说如《詹典嫂告御状》、《陈庆庸过大金桥》、《温陵丽史》等。

有的属连台本戏,剧目达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戏。